王曉萱
(遼寧省盤錦市實驗小學 遼寧 盤錦 124000)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教學要求,并且要求在選材時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設置了這樣的生活情境:“3個好朋友到我家里來玩,媽媽拿來6個鮮桃,要平均分給他們三人,每人得幾個?有剩余的嗎?媽媽接著再拿出7個香蕉,要平均分給他們,每人得幾個?還有剩余的么?分分看,然后請代表說說。”這樣聯系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進而喜歡數學。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為主的活動,對一些實際問題進行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這樣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神秘地打開了一個紅折子,呈現剪好的對稱圖形,激起了學生創作的愿望。然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和幾種三角形的紙片畫一畫、折一折,哪些圖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哪些圖形不能完全重合?邊折邊想,怎樣能證明是對稱圖形?同桌可以商量。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操作中體驗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現代學生的數學素質,不僅要求他們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具有會學的能力。怎樣指導學生的學習呢?
3.1 指導學生領會例題編排意圖,掌握學習方法。小學數學教材中,每一新知識的教學基本上都有相應的例題,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指導學生掌握自學例題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題的教學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層逐步呈現解題過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學生填寫內容的空格,要讓學生根據解題思路自己去思考填寫;有的例題旁附有虛、實色線框,要讓學生明白線框的意圖;有的例題有“想”的內容,要讓學生知道這是思考過程;有的法則、概念、結語等用色字表示,要讓學生清楚這是重點內容;有的例題中的示意圖和操作程序是為突破難點安排的,要讓學生懂得根據圖示順序去分析、推想,從而掌握數學學習的思考過程。
3.2 指導學生運用滲透、遷移規律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數學教材的編排,前后知識聯系比較緊密,幾乎每一個新知識點的學習都是運用舊知遷移過來的。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訓練學生養成利用滲透遷移規律學習新知的習慣。如:“圓柱的表面積計算” ,可要求學生根據長方形和圓的面積公式組合推導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如學過“通分”和“同分母分數相加減”之后,可要求學生嘗試計算:1/2(±)1/5 (異分母分數加減),學生則能主動利用舊知,變異分母分數為同分母分數相加減進行計算。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僅能滿足學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學生于快樂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課前可讓學生準備兩張同樣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課上讓學生把其中一張沿著任意一條高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測量、比較,并討論:(1)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2)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剪拼成長方形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3)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親身實踐中探索得出:S平行四邊形=底×高。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教學實踐證明,要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想學——會學——學會,優化課堂教學是一條“捷徑”,也是教改之路上一個永恒不變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