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艷麗
(河北省遷安市馬蘭莊鎮童之夢幼兒園 河北 遷安 064400)
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素養,其中數學素養是數學課程所特有的核心價值所在。針對幼兒幼升小特殊階段,需要教師加強對幼兒數學素養的培養,因為幼兒數學和小學數學之間有較大區別,若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銜接不當,將直接影響幼兒步入小學后的學習[1]。數學素養是在素質教育下,對幼兒提出的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緊跟教育發展的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在有效銜接教育中,提高幼兒數學素養。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談談幼小教育銜接中幼兒數學素養的培養的具體措施。
小學一年級教材主要內容以計算題為主,包括引導學生認識20以內的數,讓學生學會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這些內容大多數在幼兒階段都已經接觸過,因此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習起來并不會感到非常吃力。其次,教會一年級的小學生認識有關物體的形狀,指導他們認識鐘表,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等也是一年級數學中的學習內容。針對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內容,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以往學習經驗出發,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措施,引導幼兒在參與數學活動中,結合以往學習經驗,對小學數學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制定“數一數”“比一比”的教學活動,制作不同的數字卡片,讓幼兒通過卡片識別,有效引導他們學會比較20以內數字的大小。此外,對于認識鐘表這一節的教學內容,老師可以親手制作鐘表的模型,教學中利用模型向幼兒講解如何認識鐘表,時鐘上的指針都代表什么意思等。再者,可以利用五分鐘的沙漏,讓幼兒明白五分鐘到底有多長。形象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加幼兒對數學的認同感,對于幼兒的數學素養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對即將升入一年級的幼兒來說,他們對眼前的各種東西都具有很大的好奇感。因此上課的時候,幼兒很容易眼前的東西所吸引,導致聽課時很容易出現不會集中注意力的狀況,這種情況對幼兒升入一年級后的學習十分不利[2],加之數學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思維性,幼兒在不注意聽講的情況下都很難跟上教師節奏。因此針對此問題,需要一年級數學教師,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采用合理化教學措施,在銜接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銜接。學習能力包括課堂上的專注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因此,對于即將升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講,教師和家長不要急于讓他們掌握大量的數字和超強的計算能力,而是以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及能力為主。通過相關的數學活動,增強幼兒的數學認知興趣,避免因為學習壓力較大而出現厭學行為。比如,在家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塊下棋,因為下棋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有效措施。培養幼兒在規定時間高質量完成任務的情況下,以鉛筆、橡皮等進行適當獎勵,可以促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敬老院,增強孩子與他人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組織本班幼兒與其他其他班幼兒進行有關數學知識的競賽,如在規定時間內看誰能又快有準確的完成1-10之內的加減法等等。這樣做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幼兒的數學素養,讓教育的力量在無形間發揮到極致。
環境對幼兒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幼升小階段的幼兒。家長可以為幼兒創建適合學習數學的環境[3]。比如,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建立學習數學的環境,將幼兒玩具利用數字進行編號,在墻上張貼關于數學的畫報,或者在幼兒房間布置趣味性的數學題目,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來學習,在濃郁的數學氛圍下,可以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此外,家長也可以在空閑時間與幼兒一同觀看有關數學知識的小故事,并通過故事向幼兒提問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引發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再者,小學一年級數學課程中,指導小學生認識有關物體的形狀也是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內容。因此家長可以經常性的向幼兒提問有關物體形狀的問題。如“家中的茶幾是什么形狀,我們用的觸摸電視是啥形狀的,桌子上排放的物品是什么形狀”,以及在超市排隊結賬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分別從頭至尾、從尾至頭查查自己分別處于隊列中的第幾個,讓孩子體會其中有關序數和基數的知識。孩子處于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的環境下,更能有效刺激幼兒產生想學數學的沖動,為小學階段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工作。
綜上所述,數學素養的形成是幼兒學好數學知識的目的之一,幼升小是幼兒學習中的重要節點,在這一時期教師采取針對性方法將幼兒園數學教學和小學數學教育有效銜接。立足幼兒對數學學習的經驗,采用幼兒熟悉的數學知識,順利過渡到小學一年級數學教育中。再者,幼小數學教育的有效銜接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長需要積極構建幼兒讓學習數學的環境,通過外界環境的影響逐步培養幼兒的數學素養,從而促進幼兒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