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昭
(貴州省三都第二中學 貴州 三都 558100)
我國高中美術教育發展歷程可謂歷盡滄桑,早期的美術教育課程內容以繪畫為主,在一段歷史時期工業制圖課程代替了美術教育。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高中美術在課程構建上得到了全面完善。高中藝術課程全面開設,對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1.1 高中美術教學地位不高。在應試教育指揮棒下,學校、家長都把美術課視為“副課”因其不參加高考考查,往往是最先被語數外等“主課”侵占的對象。教學實施困難重重,美術教學被擠出學生課堂的危機像達摩克里斯之劍時時懸在美術教師的心頭,它存在的價值僅是應付上級教育部門檢查的擺設,正常課程開設尚且無法保證,創新創造更是無從談起。
1.2 軟硬件設施配備不全。學校、家長不重視美術教育,造成部分學校師資嚴重匱乏,教學設備簡陋陳舊,缺乏實踐平臺,學生感受不到實踐和創造樂趣。其次,美術課堂中必備的工具材料較多,學生學習期間開支大,部分家長不愿為孩子投資也是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美術興趣的原因。
1.3 教師自身定位不準。美術教師自身發展定位不準,知識結構不夠完整,缺乏擔當勇氣,面對新教育理念感到無所適從,沒有選擇積極主動充電學習,依然沉淪在“局外人”的陰影中無力自拔,課堂教學機械乏味、生搬硬套,甚至照本宣科。業務上敷衍了事,缺乏鉆研,這種隨波逐流甘居人下的悲觀心態,嚴重影響了美術教師自身形象和地位,挫傷了學生對藝術探索的積極性,主觀上加劇了高中美術教學邊緣化的趨勢。
2.1 加強美術課堂人文素養滲透。現在從事高中美術教學的教師在業務方面普遍存在著專業能力較強文化知識薄弱的問題,他們在進行欣賞課教學時顯得力不從心,往往就會片面地把美術教學引向一種技能訓練。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認為,美國的文化多樣性是藝術教育的巨大資源,應該充分利用,以幫助學生理解他們自己和其他人。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我們高中美術教師和美術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突出問題,重點課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時間內想要提高一個人的文素養肯定不現實。首先,急需美術院校加強人文課程考查,從根本上改變美術教師文化知識薄弱的問題。就高中美術課堂而言,“打鐵還得自身硬”,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與統籌者,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入手,深挖教材所涉獵的人文知識,能夠靈活地把美術知識與文化情境緊密結合起來,將自己的感情、經驗、認識融入課堂,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趨向。其次,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增加學生實踐內容,強調學生的切身體驗。在實踐探索過程中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才智得以發揮,才能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2.2 加強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羅伯特·海斯說:“15年前,企業靠價格競爭,今天靠質量競爭,明天將靠設計競爭。”什么課程能夠培養高素質的設計人才?最直接的學科肯定是美術教育。然而,創新不只是簡單的技能技法繼承,而是培養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與國家強調科技創新的全局發展戰略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都需要一處嶄新的、開放的、綜合性的實踐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能夠充分展開對話與交流,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學校的職能是創建一個濃厚的培育杰出人才的文化環境,教師的職責是培養會動腦筋,有創造能力的人才。以審美為核心的美術教育,是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實踐性教育,因此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科特點,在基礎教學中率先行動起來,創建一個文化知識與技能實踐的學科平臺,鼓勵學生不斷嘗試,共同探究,努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總之,如今高中美術教師擔負著培養國家、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與時俱進,善于思考,勇于擔當,努力追求健康、科學、文明的個性,培養有自主力、有感情、有強健的體魄的學生。這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有理由相信,高中美術教育改革必將迎來嶄新的篇章,取得驕人成果。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美術教師,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努力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團結協作的精神。但要打造高效的美術教學課堂,仍然需要美術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