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菊
(貴州省福泉市第三小學 貴州 福泉 550599)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動機受學習興趣的影響,即一旦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就會強化學習的動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例如,在教“圓的面積”時,采用啟導得法,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以及認知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教學中,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將圓的面積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從豐富的感性認識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先用電腦演示將圓分為4、18、16、32等份,并分別插拼近似的長方形。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并很快得出: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這時,引導學生繼續發揮想象:當分的份數足夠多時,就能拼成一個長方形。然后通過長方形的面積推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既突破了學習的重點難點,滲透創新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快捷又省時,學生的認識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數學教學的基本思想是以理念為基礎,先進的教學理念來自實踐經驗,實踐與理念完美結合,才能成功的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有效性。對于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沒有一套成型的理念來指導實踐,就沒有好的課堂教學方式出現。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也就得不到發展,更談不上有效性的教學。因此,提高教學有效性最基礎的因素就是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與運用。
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小學階段對數學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學習基礎、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A打得牢,對以后的學習發展是相當有幫助的,比如,在小學六年級“分數乘法”數學教學中,如果學生在之前的學習當中對乘法掌握得好,對于分數乘法就能夠更快地理解,更好地掌握,這就是知識間的連貫性。第二,通過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數學的本質,了解數學的特點,掌握數學的規律。數學教學活動是由師生共同參與的一個互動過程,將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老師由原來的主體轉變為傳播者、組織者、引導者,以配角的身份出現,從而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第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探究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給高年級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對數學問題進行觀察、研究、探索、推理、驗證,通過一系列的自主行為,才能充分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從而將數學思維活學活用,為以后的升級學習奠定好基礎。
在小學六年級數學學習階段,學習熱情最為關鍵,不僅要求學生要把小學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還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將來升級學習打好基礎。因此,要注意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運用,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學生學習心態及情感的變化;既要注重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又要注重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多方面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注重學生學到的知識、取得的進步以及具備的能力,這也是新課標對于小學數學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上冊“位置”這一知識點時,用數表示位置時,一般先表示第幾列,再表示第幾行。我們依據這個原則,可以讓學生排列成方陣式,并讓學生理解自己的位置是怎樣的,是哪行哪列的,學生對自己基本位置了解以后,可以讓相鄰的同學左右平移換位置,觀察一下自己的位置有什么變化,再上下平移換位置,再觀察一下有什么變化。通過這樣的實際演練教學,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充分挖掘學生的數學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思維的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發現、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除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還要把學習與探索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自己,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例如:在“可能性”一課中,在交流第三種情況時(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綠球),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應該全部放綠球,但是有兩位學生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應該放很多綠球,放一個紅球。這時,我馬上按照那兩位學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16個綠球和2個紅球,并讓那兩位學生親自摸一摸。事實勝于雄辯,最終那兩位學生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問題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逐步解決。通過實際操作,他們親身體驗到了要做到“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是綠球”,一定要在口袋里全部放上綠球。這種數學思想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他們通過親身探究自己構建起來的,使他們真正理解、真正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