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久 劉 幫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哈拉海鎮中心小學 吉林 長春 130200)
關于課堂教學設計的概念有眾多說法,有的學者認為,所謂課堂教學設計就是將整個教學系統進行合理的規劃,以教學目標、學生特征、學習內容、學習環境等等因素的基礎上對全局進行統籌,從而提出的教學方案。還有的學者認為,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教師根據班級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教材為基礎,將教學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同時還需要對這些目標進行細化,從而提出最為合理的教學方案、教學策略等等。
所謂有理有據的分析學情,首要要求教師不能僅憑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判斷,本人建議學情分析一定要嚴謹,因此,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調研。比如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等方式對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調研。然后,教師根據調研所得出來的數據,再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學情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例如,小學四年級統計與概念這部分知識中涉及到“單式折線統一圖”,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調查問卷對學生目前的基礎知識進行一次調研與分析。在這個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條形統計圖,因此對于學生來說單式折線同一圖也不陌生,但是這個熟悉度到底有多少,不能依靠經驗判斷,應該依靠數據。因此,在問卷設計方面,可以先展示一幅關于“樹苗生長情況”的單式折線統計圖,要求學生根據這幅圖來判斷樹苗成長速度最快是哪一段時間,同時還要說明理由。其次,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類統計圖呢?如果見過?在哪里見過?是什么樣內容的統計圖?通過問卷調查,班上有69%的學生能都根據統計圖正確回答樹苗成長最快的時間段,而在說明理由時,有87%的學生都是通過點對應的數量來進行說明的。從這組數據可以分析得知,學生通常是從量上去識圖的,還沒有注意到折線變化趨勢的具體意義。至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傾向,可以通過個別訪談,得知因為之前的學習是從量的角度去識圖,主要就是受到這個知識點的影響。從第二個問題回答上來分析,有58%的學生在生活中見過這種類型的統計圖,比如廣告牌、股票走勢等等。從整個調研的數據來分析學前從而制定教學設計方案,在呈現單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數據“隱藏”,目的是讓學生從視覺上重點關注線的變化趨勢,降低之前學習所帶來的影響。當學生能夠明確線變化的意思時,可以將數據對應的呈現出來,這就是“從形到數”、“數形結合”的良好教學方式,而這樣的教學設計也完全符合小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
對教材的分析,首先,應該從學習《標準》入手,這樣就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對數學課程進行全面的掌控,充分體現出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其次,要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分析,這是教材分析的關鍵,其分析的內容包括了教科書的結構、教學內容以及例題習題這些方面。對教科書結構的分析目的是從整體角度對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把握,要具體到每一個單元內容的前后聯系;而教學內容的分析應該從趣味性、思維性以及科學性等等角度來開展,最好可以將不同版本的教科書涉及到的相同知識的處理方式進行比較分析;而例題分析能夠讓教師準確把握習題的難易程度,這樣能夠在習題練習安排上做到心中有數。本人建議在完成以上兩步之后,再參考《教師教學用書》,也可以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分享他人的教學資源等等方式,進一步完善自己對教材的分析。例如,將北師大小學數學教材版本五年級上冊圖形與幾何領域當中關于“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算”與人教版該部分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之后可以發現,兩個教材版本都將“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算”安排在組合圖形面積教學內容之后,通過對兩個版本的教材分析,能夠明確都是要求學生在掌握了數放歌和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為某個基本圖形這兩種估算的方法,并且都是先將數方格這種面積估算的方法先體現出來。兩個版本的唯一不同之處是,北師大版的例題是對淘氣畜生的腳印面積進行估算,而在例題之后的安排則是要求學生用附頁當中的方格對自己的腳印進行一次估算,北師大版安排這樣一次探究活動,而人教版則選擇的是對一片葉子的估算,而例題之后沒有深入安排探究活動。通過對兩個版本相同內容的教材分析,可以呈現出對兩種估算方法的反思。基于此,在利用北師大版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則可以借鑒一下人教版關于這部分內容的回顧與反思。在最后,可以對《教師教學用書》進行參考,能夠進一步確定北師大版對這部分內容的編寫意圖是“以淘氣出生時和兩歲時的腳印面積”作為例子,并且設計了三個層次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利用方格子,對腳印的面積估計方法進行探索;而后面兩個問題就是如何利用這種估算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規則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從而對教學環節中相關因素進行合理規劃與安排的一種專業技能。課堂教學設計將會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教學行為以及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