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瑞
(吉林省雙遼市特殊教育學校 吉林 雙遼 136400)
特殊教育面對的是特殊教育群體,教師要通過特殊的教育手段,為屬于特殊群體的學生提供最優秀的教育教學服務。而語言康復是一個系統性的訓練過程,對不同語言個體展開不同訓練引導,可以獲得最大訓練效益。語文教學與語言康復有直接關系,利用語文教學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其適合度更高。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有語言康復教學意識,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要兼顧教學內容,還要有語言康復意識,做好知識儲備、做好學情調查、做好活動設計、做好家校聯系,從不同方向展開教學工作,形成教學合力,有效提升學生語言康復效果,最終實現特殊教育教學目標。
與人溝通是在社會交朋友、工作的重要方式。然而,智障兒童在這方面的能力比正常兒童弱,他們由于心理壓力和生理缺陷無法與正常人溝通。因此,應努力將他們的語言康復訓練滲透到他們成長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在特殊教育語言康復訓練教學中,首先要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模式,不斷總結經驗。該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改變教科書編排順序,增加教學內容,界定教學模式。改變教科書的編排是將教科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漢語拼音教學,另一部分是閱讀圖片和單詞,使他們能夠根據特殊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同時,我們需要增加教學內容,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發音部位,掌握不通氣和不通氣的特點,建立正確的發音方法,以幫助孩子增強音位掌握效果。另外,根據自身的特殊情況,可以提高他們的協調性和靈活性,為他們打下基礎。
2.1 游戲策略。游戲是兒童綜合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研究表明,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數學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聾兒語言培訓班的教師來說,教學形式是否有趣更為重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新穎有趣的游戲,將數學知識與游戲因素巧妙結合,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好的數學游戲不僅可以豐富聾兒的游戲生活,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激發他們使用語言,提高他們的思維和想象能力。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當地情況創造游戲條件(時間、空間、材料),充分尊重兒童選擇游戲的意愿,并根據其實際經驗和興趣,在游戲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例如,在講授“6”的構成與組合時,設計了“糖果分發”游戲。
2.2 活動策略。認知總是在一定的活動中進行,活動必須涉及知識。這說明知識需要通過活動來傳授給學生,活動也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對于聽力或言語表達有問題的兒童來說,坐著讓他們“學樣子”,不如讓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的策劃中,從而提升組織能力。對此,在組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地以問題出發交流,從而不斷地提升言語能力。例如,學生對于數學概念性的知識學習起來會比較困難,教師可以以競賽的形式設計活動內容。如學習“序數”時,讓學生在排隊、匯報、競賽、頒獎等環節體驗序數的概念。同時,在語言的幫助下,提高了學生在活動中的無意識交流與合作能力。
2.3 兒歌策略。兒童歌曲的語言簡單、清晰、易懂、通俗、有節奏,便于兒童朗誦。流行的兒童歌曲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兒童歌曲所包含的知識和真理。反復背誦童謠,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事物,還能糾正學生的發音,培養他們的語言連貫性和表達力。例如,在教減法時,設計了兒童歌曲《青蛙與蚊子》:“七只蚊子在水面上玩耍,嘲笑青蛙不能飛,青蛙來了,啊呱呱呱(吃二只蚊子,還有幾只蚊子?);五只蚊子在水面上玩耍,嘲笑青蛙不能飛,青蛙來了,啊呱呱呱(吃三只蚊子,還有幾只蚊子?)。”當作者以豐富的體態語言和形象完成這首童謠時,學生們禁不住要模仿它。他們熱衷于參與演出,其中一些人主動尋找合作伙伴在演出中合作。在表演過程中,他們無意識地學會了減法,體驗了講兒歌和使用語言表演的樂趣,語言能力得到了鍛煉。
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處理事情會細心,考慮周全。但是,當出現情緒波動時,就會出現喪失理智的行為。一旦學生出現嚴重的違紀行為時,或者同一個問題反復出現時,作為班主任就會產生一種“恨生”的現象。這時可能就會對學生進行謾罵、指責,甚至出現體罰學生。這樣的場景其實不能解決學生根本性的問題,反而讓自己降低在學生中樹立的威信,讓學生在頭腦中出現許多不良現象,嚴重時可能會傷害學生的心理,作為班主任,出現這種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在學校、社會也會造成惡劣影響。
近年來,國家對特殊教育語言康復訓練的教學給予了更多的重視,但特殊兒童的語言康復訓練過程并不是短暫的,是一個任重而又道遠的過程。因此,單憑教師的努力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