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松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華陂鎮華南小學 河南 上蔡 463800)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貫徹實施,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本身的革新,現在課堂的教學理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然而,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新穎的數學作業,利用創新數學作業形式來實現學生的發展,卻關注的并不多,大部分教師仍然停留在布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計算題和應用題,學生也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這種作業形式已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從創新作業形式入手,深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適時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進行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和力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參與者和主動實踐者。如:在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后,我設計了一道“幫助小狗找門牌號”的游戲性作業,即:小狗接到小鹿打來的電話,邀請小狗到它家去玩,小鹿說,它家的門牌號是108號。可小狗到了小鹿居住的小區一看,傻了,原來這里的門牌號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們能幫幫小狗找到小鹿家嗎?在這樣因勢利導下,讓學生逐漸陶醉于學習之中,實現學習的內在價值,在日常教學中,為了改變原有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我們可以主動設計一些等帶有兒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興趣。
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也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積極結合,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的新經驗。為此,我在作業設計時,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創新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
2.1 觀察作業。觀察是思維的窗戶,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發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我布置這樣的作業:請你在家觀察一些蝴蝶、天安門等平面圖形的形狀,有什么發現?對具有這種特征的圖形你有什么感覺?
2.2 實驗作業。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和發展能力。如:學習“比的應用“后,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家中消毒液的說明書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藥水給廚房用品消毒。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最佳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我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景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已知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后,我讓學生做一回裝修設計師,深入推進,融匯貫通學習相關數學知識。
受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新課程提出: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不能搞“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業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現實生活的問題往往存在于錯綜復雜的現實情境之中,解決此類問題不僅需要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需要學生具有發散性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為此,設計作業時,我選擇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作業,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通過各種創新型作業,進而轉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使學生逐步養成自學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知識決定命運的今天,在小學數學學習這個階段,不僅我們的學生要學會知識,更要學會創新的方法,逐漸培養學習的能力,學會合作,學會交流,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