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小辛集鄉唐廟學校 安徽 蒙城 233500)
數學作為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教師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視。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中,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意識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逐漸學會加以應用,進而,不斷提高學生自身數學思想水平。
在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借助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的形式來加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借助直觀的生活案例視頻來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借助書本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目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能讓學生在之后的實際生活中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進一步加大數學學科的實用性。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只是單項的灌輸知識,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所以,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素材引入數學課堂,以這種新奇的方式來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利用現階段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會感到新鮮和好奇這一點,創建與數學息息相關的生活化課堂,進而,激發學生對新事物的求知欲和興趣。
例如:在《認識鐘表》這一節課的導入環節,為了讓學生認識鐘表上的時針和分針,也為了激發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借助生活素材進行課堂導入。向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能夠看懂鐘表上的時間嗎?知道我們一節課鐘表上的分針轉多少嗎”并讓學生認真觀察鐘表,在這個時機基礎之上,再進行之后的授課環節,將事半功倍,還能夠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的意識,最終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分析、理解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將一些學生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引入教學課堂,進一步加大“生活化”與數學教學的聯系。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關注周邊發生的生活事例來開展課堂討論,進而在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激發學生的對課程學習的強烈欲望。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夠深入到相關知識的討論之中,這時,教師再給予相應的教學指導,讓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以往傳統的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教師僅是依靠教材進行授課,這種略帶枯燥、死板的教學方法并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加深印象。所以,教師可以采取結合生活案例的方式進行授課,發掘學生的潛在思維,最終有效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具體而言,教師在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的內容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借助生活案例的方式進行教學。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教學環境,為學生講述了一個生活案例:讓學生分月餅。這時,學生開始積極的討論,不斷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對于“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概念加深理解。可見,在課堂上引入生活案例進行授課,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益。
除了課堂上的學習之外,教師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還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就是說,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通過組織一些“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也參與進來,使他們經歷這些數學生活,進一步提升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適宜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參與中受到教育,逐步獲得生活經驗,最終,加強學生數學課程的應用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應當意識到,僅靠課上有限的教學時間是不夠的,因而,教師也應當開展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加強生活化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比如在講授完《扇形統計圖》這一節課時,為了鞏固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教師可開展相應主題的實踐調查,讓學生依據調查結果繪制扇形統計圖。借助具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真正走進生活,體會到數學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學習。
總而言之,創設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對學生十分有利的教學方式,所以,教師要積極將此方法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而讓學生找到生活與數學的最佳結合點,更好地認知數學、運用數學,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在此基礎之上,將知識學活、學通,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綜合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