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高級中學 遼寧 興城 125100)
傳統教育在開展培養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知識數量的掌握程度,為了應試教育而傳授給學生生硬的知識,不注重學生是否有效吸收。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觀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既現代教育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數量的基礎上,更需要學生理解和消化書本內容,并通過自身知識結構的內化對所學知識靈活的加以運用。如果想從根本上落實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需要教師熟悉掌握書本內容、學生特點,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恰當的運用言語直觀、模象直觀等,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將學生頭腦中的創造性思維不斷激發。
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與變革,使得教學原則的合理運用變得更加重要,對提高教學質量和研究教學過程規律有著重大影響。為了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缺陷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許多新型的教學方式在課程教學中不斷涌現,啟發式教學的優勢地位尤為突出。
在運用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自身特點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規律,能夠根據學生和教師教與學過程中的特點,運用激發興趣、創設問題情景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啟發性[1]。中國古代最早的啟發式教學出自《論語》,由孔子提出。戰國時成書的中國古代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學記》中,提出教師不應把學生當做容器,一味的灌輸知識,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控制者。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學的創始人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其提出的產婆術分為諷刺、挖苦、助產術三步,為啟發式教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啟發式教學目前在教育工作中還有許多不足,需要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改進和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發現和認識事物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豐富學生的表象認識,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積極發現和解決問題。為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積極熱情的接受教學的目標,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它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渴望獲取知識并對學習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啟發式教學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2],幫助學生能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精神,逐步掌握科學文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形成科學世界觀。
高中階段啟發式教學的應用,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和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條件下,還應啟發式教學的基本特點,使教學工作合理并有效的進行。
2.1 創設教學情境設疑。在運用用啟發式教學的最初階段,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認真備課,關注教材、關注教法、了解學生。在開展教學工作的前幾分鐘內,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板書提綱闡述、言語論述等不同方法,創設教學情境,用情境吸引和帶動學生,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圍繞情境發散思維,經老師引導和補充,最終形成新知識,符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并使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激發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使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在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顯得十分重要。啟發式教學并不是盲目運用的,許多的注意事項,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采用啟發式教育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提出的問題難度要適當,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要始終牢記知識的全面性和趣味性同等重要。
2.2 小組討論生疑。生物知識教學的時運用小組討論的目的是可以使學生對生物問題有充分的了解,進行討論的分組情況通常為四到六人最佳。使學生在討論中了解問題的主要矛盾,在頭腦中對問題形成清晰的認識,為接下來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此外,在小組討論模式中,學生之間的互動和競爭增加了他們對相應問題的研究深度,即討論生疑,利于啟發。
2.3 實驗教學的啟發性。生物學實驗從材料到方法再到論證,都是具有高度邏輯順序的,無論實驗多么復雜,都圍繞“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計劃-計劃實施-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這一科學探究的順序。基于生物學實驗較強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其教學最佳的方式便是啟發式教學。
在老師演示和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中開展實驗教學,利用實驗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現象反映的每一個問題作為引導學生的因素,,循循善誘,形成理論知識。通過實驗教學,促使學生形成認知結構的轉化和發展。
2.4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可以利用視頻或課件向學生展示,通過視頻展示學生能夠從感性認識逐漸轉化為理性認識。視頻或課件更加生動直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在頭腦中形成清晰表象,其目的是使教學活動不再枯燥乏味。
啟發式教學在當今生物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學教師若想充分掌握啟發式教學并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并使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不斷給自己充電,通過教學反思,校本研究等方式,為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