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華 黃品同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超聲科,浙江 杭州 310009)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CHD),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近年來,冠狀動脈造影(CAG)作為CHD診斷的一個“金標準”及CAG術中行冠狀動脈介入(PCI)手術治療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2,3〕。但是由于CAG屬于一種有創檢查,術中使用的血管造影劑對身體有一定的傷害,此外,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碘劑過敏等不良反應,因此,在CHD的篩查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本研究探討超聲對老年CHD患者的診斷價值及CHD患者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情況。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就診并接受CAG檢查的87例患者,男52例、女35例,年齡60~84歲,平均(67.32±11.25)歲,其中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18例、血脂異常13例。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60歲;接受CAG。排除標準:合并心律失常、嚴重高血壓(收縮壓SBP>180 mmHg或者舒張壓DBP>110 mmHg)、心力衰竭、陳舊性心肌梗死、既往有PCI手術史及患嚴重瓣膜病變、先天性心臟病及心肌病病史等其他心臟病變患者。
1.3方法
1.3.1CAG 采用GE Innova 3100平板血管造影,根據CAG顯示的冠脈狹窄程度對病變冠脈進行分級:0級:冠脈正常,冠脈狹窄率=0%;1級:冠脈微狹窄,冠脈狹窄率0~25%;2級:冠脈輕度狹窄,冠脈狹窄率26%~50%;3級:冠脈中度狹窄,冠脈狹窄率51%~75%;4級:冠脈重度狹窄,冠脈狹窄率75%以上。當冠脈狹窄程度≥3級,即冠脈狹窄率在50%以上時,即可診斷為CHD。按照CAG檢查結果分為對照組(冠脈狹窄程度0級、1級、2級)及CHD組(冠脈狹窄程度3級、4級)CAG確診為CHD,再按照冠脈阻塞的支數分為單支病變、雙支病變及三支病變組。
1.3.2超聲檢查 采用GE公司生產的LOGIQS8全數字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掃描頻率為5~12 MHz。患者取仰臥位,將頭偏向一側充分暴露檢查側頸部,橫斷及縱斷面連續掃描頸總動脈及頸內、外動脈,觀察是否有粥樣硬化斑塊(局部內膜增厚≥1.5 mm即可診斷為斑塊),并測量頸總動脈舒張期內徑(Dd)及收縮期內徑(Ds),評價內-中膜厚度(IMT),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行評價,測量收縮期峰值流速(PSV)、舒張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數(RI)。
1.4觀察指標 ①比較各組頸總動脈內徑及IMT;②比較各組斑塊檢出率、斑塊厚度及斑塊積分,斑塊積分采用半定量法〔5〕,無斑塊(0分),斑塊厚度≤2 mm且僅有1處(1分),厚度>2 mm以上斑塊1處或者≤2 mm斑塊2處(2分),有2處斑塊并且其中一處厚度>2 mm或者全部斑塊的厚度均>2 mm(3分),其余斑塊(4分);③比較各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如PSV、EDV及RI。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冠狀動脈檢查結果 87例患者,經CAG檢查陽性64例、陰性23例;在64例CHD組患者當中,單支病變26例、雙支病變18例、三支病變20例。
2.2頸總動脈內徑及IMT比較 各組頸總動脈內徑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HD患者IMT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三支病變組IMT顯著高于單支病變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頸總動脈內徑及IMT值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單支病變組比較:2)P<0.05;下表同
2.3斑塊檢出情況比較 CHD患者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CHD各組病變間斑塊檢出率無差異(P>0.05)。CHD患者斑塊厚度與斑塊積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三支病變斑塊厚度與斑塊積分顯著高于單支病變組(P<0.05),見表2。

表2 各組斑塊檢出情況比較
2.4血流動力學比較 CHD組PSV與RI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CHD各病變組間PSV與RI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與CHD組EDV水平無顯著變化(P>0.05),見表3。

表3 各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CHD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患者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6〕。CAG作為目前CHD診斷的金標準,對臨床CHD的診治起到了重要指導意義,但由于CAG屬于一種有創的檢查手段,在檢查過程當中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尤其在治療隨訪過程中不適宜反復應用。因此,臨床工作者一直在尋求一種準確而無創的診斷手段〔7,8〕。超聲由于其具有方便、無創等臨床特點,目前已經廣泛運用于各種疾病的診斷當中。
本研究結果提示,IMT及斑塊的檢出情況可以作為CHD診斷的一個重要依據,且隨著CHD患者病變支數的增加,IMT、斑塊厚度及斑塊積分均顯著增高。這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屬于一種全身動脈廣泛受累的病變,主要對體循環的大中型動脈如冠狀動脈、腹主動脈、頸動脈及胸主動脈等造成影響〔9,10〕。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當中,最容易累及的一個部位當屬動脈內膜,相關研究顯示〔11,12〕,高血壓可使動脈內膜處于一種高應力的狀態,可導致內皮細胞功能失調而損傷動脈內膜,同時IMT增厚也被認為是機體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早期標志。在斑塊的檢出方面,CHD患者斑塊檢出明顯增多,斑塊增多甚至可以預示心肌梗死的發生,在臨床工作中需要引起醫師的重視〔13〕。從斑塊表現來看,CHD患者斑塊以軟斑為主,軟斑容易發生出血和脫落,進一步誘發CHD;對照組主要以硬斑和扁平斑為主,由于其表面鈣化性質較穩定,不容易發生出血和脫落,因此不易誘發CHD〔14〕。
從各組血流動力學指標來看,冠心病患者PSV與RI顯著增高。而EDV水平無顯著變化,這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15〕。在心臟收縮射血過程當中,由于血管壁順應性較差,收縮壓隨著緩沖能力的降低而明顯升高,因此,患者表現出PSV及RI升高。本研究提示PSV、RI與CHD有一定的聯系,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不足,未能看出PSV、RI與CHD病變程度的關系,提示進一步的研究需要擴大樣本量,以獲得更為可靠的研究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