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巖 馮水土
(1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 廈門市婦幼保健院,福建 廈門 361000;2廈門市海滄醫院)
宮頸癌是婦科多發惡性腫瘤疾病,常見原發癌與浸潤癌,前者高發年齡為30~35歲,后者高發年齡為45~55歲〔1,2〕。隨著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應用,使得宮頸癌與癌前病變的早期檢出率提高,較之前宮頸癌的患病率與死亡率已有明顯下降〔3〕。老年女性患者均為絕經后女性,相較于其他年齡段女性,其生理病理特點較特殊,罹患宮頸癌風險相對較高。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現象加劇,老年宮頸癌每年檢出例數激增,因老年人群就醫癥狀不明顯,患病后檢出率低、就醫率低,待檢出時病情可能已經發展至中晚期,因老年人群各重要臟器功能衰退情況嚴重,對手術耐受性不佳,加之放化療毒副反應相對較大,故治療難度大大增加,預后情況不及其他年齡段宮頸癌患者〔4,5〕。為老年宮頸癌患者找到一種準確且特異性的診斷指方法對指導疾病早期準確診斷與治療尤為必要。骨橋蛋白(OPN)是磷酸化性分泌型糖蛋白,有著諸多生物學功能,能夠引起細胞信號蛋白與骨架蛋白磷酸化,可調節細胞傳導、遷移、黏附與凋亡〔6〕。除OPN外,有研究發現,宮頸癌的發生與發展還可能與血清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高表達有關〔7〕。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sTNFRⅠ及OPN與老年宮頸癌根治術后預后的相關性。
1.1納入對象 本次研究的實施獲得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選擇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接受根治術治療的70例老年宮頸癌患者為宮頸癌組,年齡60~81歲,平均(70.24±5.67)歲;體質量44~75 kg,平均(58.41±11.12)kg;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中專或高中28例,大專及以上20例;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7〕:Ⅰb期38例,Ⅱa期32例。同期接受常規治療的50例宮頸上皮內瘤變老年患者為宮頸上皮內瘤病變組,年齡60~80歲,平均(69.54±6.12)歲;體質量45~80 kg,平均(59.54±10.47)kg;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中專或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下14例。同期常規體檢的50例健康老年人群為健康對照組,年齡60~81歲,平均(72.12±6.51)歲;體質量指數45~79 kg,平均(60.02±12.11)kg;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中專或高中22例,大專及以下13例。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宮頸癌患者均接受根治術治療,并經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宮頸癌;③患者根治術后均接受化療治療;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的實施內容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檢出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者;②腫瘤發生遠處轉移者;③根治術后對化療無法耐受者;④合并其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衰竭者。
1.3根治術 患者取仰臥位,實施硬膜外麻醉,中線作橫切口或縱切口,使用1%活力碘消毒皮膚3次,消毒范圍上至劍突,下肢恥骨聯合,兩側至腋中線,貼手術薄膜,鋪巾顯露手術切口,沿一側髂前上棘至另一側前上棘呈上凸弧形曲線依次將皮膚、皮下組織、淺筋膜、腹外肌腱膜切開,切開肌肉,橫行切開腹橫肌筋膜與腹膜,顯露腹腔。探查腹腔,將其中液體吸引出,盡可能顯露腹腔,牽開腹部,調節手術床,頭低足高,使用彎鉗夾住子宮兩側輸卵管與圓韌帶,止血墊壓住腸管,將子宮拉出切開腹膜,找到輸尿管并刺激輸尿管,沿輸尿管走行將其切開,使用無齒鑷、組織剪將盆骨漏斗韌帶分離剪開,絲線帶線結扎。使用無齒鑷、組織剪、血管鉗將卵巢動靜脈血管分離,結扎絲線,處理圓韌帶,后剪開闊韌帶,剪開膀胱腹膜并反折,依次清掃盆腔淋巴結,夾住切斷縫扎子宮動靜脈,分離切斷膀胱,分離切斷骶骨韌帶,分離切斷縫扎宮頸主韌帶,分離切斷陰道旁組織,縫合陰道壁與盆腔腹膜,關腹。
1.4指標檢測 入組者均接受血清sTNFRⅠ、OPN水平表達檢測,其中宮頸癌組在根治術前后均接受血清學指標水平表達檢測。(1)血清sTNFRⅠ表達:取全部入組者靜脈血2 ml,經3 000 r/min轉速分離血清,取上清液并保存至-40℃環境內待檢,使用美國Genzgme公司生產的試劑盒,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雙抗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sTNFRⅠ水平表達。(2)OPN蛋白含量:使用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各入組者宮頸刮診組織,宮頸組織石蠟包埋切片,脫蠟室溫下經3% H2O2孵育,孵育時間為5~10 min,將其中內源性過氧化氫酶活性清除。蒸餾水清洗后置入磷酸鹽緩沖液內浸泡,浸泡5 min后置于95℃環境內15 min,后室溫下冷卻,加入鼠抗人OPN抗體,室溫下孵育,孵育時間為60~120 min,經緩沖液沖洗,加入生物素標記,沖洗滴加二氨基聯苯胺,顯色后使用顯微鏡觀察,蒸餾水沖洗后染色,脫水封片。
1.5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8〕評價近期療效:完全緩解:治療后,患者全部病灶消失,持續≥4 w;部分緩解:治療后,患者病灶直徑較治療前縮小≥30%,持續≥4 w;穩定:治療后,患者病灶直徑較治療前縮小<30%,或增大<20%,未出現新病變;進展:治療后,患者病灶直徑較治療前增加≥20%,或有新的病灶。客觀緩解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將客觀緩解作為有效,其他均為無效。
1.6觀察指標 對比3組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宮頸癌組分別于根治術前、根治術后4個月檢測,對比治療有效組與無效組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根治術后隨訪1年,記錄患者死亡率,將其分為死亡與存活組,對比死亡組與存活組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
1.7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直線相關分析。
2.1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表達 宮頸癌組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表達最高,其次為宮頸上皮內瘤病變組,健康對照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表達比較
2.2宮頸癌患者不同分期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表達比較 宮頸癌Ⅰb期患者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表達顯著低于Ⅱa期(P<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期宮頸癌患者血清sTNFR Ⅱ水平、OPN表達比較
2.3宮頸癌患者不同治療效果者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比較 宮頸癌組根治術治療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進展例數分別為8例、20例、30例、12例,有效率為40.00%。有效組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均顯著低于無效組(P<0.05)。見表3。
2.4不同預后宮頸癌患者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比較 隨訪1年,宮頸癌組死亡22例(31.43%)。存活組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均顯著低于死亡組(P<0.05)。見表4。

表3 不同治療效果宮頸癌患者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比較

表4 不同預后宮頸癌患者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比較
2.5相關性分析 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與老年宮頸癌根治術后預后均呈正相關(r=0.789、0.249,P=0.000、0.038),即隨著sTNFR Ⅰ水平、OPN蛋白表達升高,患者預后越差,死亡風險越高。
目前,手術仍是早期宮頸癌主要治療方法,中晚期患者則以化療為主〔9〕。宮頸癌治療手段雖然多樣,但老年宮頸癌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預后較差,引起臨床重視。若要幫助老年宮頸癌患者生存率提高,為其制定合理的治療計劃極為關鍵,而合理治療方案的設計又離不開疾病評估,可見找到一種特異性診斷指標用于宮頸癌早期診斷與預后評估的重要性〔10〕。
血清sTNFR來源于細胞膜腫瘤壞死因子受體(TNFR)膜外區域,包括sTNFR Ⅰ與sTNFRⅡ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之間并不會產生交叉免疫反應,sTNFR的生物學作用雖較廣,但最關鍵的是其對腫瘤壞死因子(TNF)具有封閉與拮抗作用,若與TNF-α結合,其能力將顯著大于TNF-β〔11,12〕。sTNFR細胞能夠經腫瘤細胞合成分泌,也可經正常免疫細胞合成分泌〔13〕。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清sTNFR Ⅰ水平可用于宮頸癌早期病情評估,推測sTNFR Ⅰ在宮頸癌發生、發展期間對TNF-α有封閉作用。sTNFR Ⅰ、sTNFR Ⅱ均會競爭性結合血清內TNF-α,從而對腫瘤細胞膜上TNF-α結合TNFR產生抑制阻斷之效,減滅TNF-α的抗腫瘤活性,從而誘發惡性腫瘤或推動腫瘤進一步發展〔14,15〕。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sTNFR Ⅰ表達與宮頸癌患者預后相關,即隨著血清sTNFR Ⅰ表達升高,患者預后越差,死亡風險越高。該結果也從側面印證了血清sTNFR Ⅰ表達檢測用于老年宮頸癌患者根治術后預后的重要價值。
OPN廣泛存在于胃腸、乳腺、子宮內,有著諸多生物學功能,可誘發細胞蛋白與骨架蛋白磷酸化,在實體腫瘤中主要起到調節細胞信號遷移、傳導、黏附等作用〔16〕。OPN作為重要腫瘤細胞轉移媒介,在推動惡性腫瘤發生發展、轉移中占據關鍵地位,OPN能加速殘留細胞生產,甚至部分細胞在瀕臨死亡的情況下也能在其作用下重新生長,甚至參與諸多腫瘤疾病的發生與發展〔17〕。OPN蛋白在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諸多婦科常見腫瘤疾病中含量異常升高,且與腫瘤細胞的化療敏感性、含氧量等密切相關〔18〕。Mu等〔19〕研究發現,婦科腫瘤的發生、發展均有OPN蛋白參與,在惡性卵巢腫瘤疾病中,OPN蛋白表達水平較正常卵巢上皮組織及其他良性卵巢腫瘤明顯升高;該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文結果提示OPN用于老年宮頸癌預后評估中有一定臨床價值。
綜上,老年宮頸癌患者根治術前后監測其血清sTNFR Ⅰ水平、OPN表達變化在患者疾病分期、治療效果、預后評估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