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民 張紅雷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4)
帕金森病(PD)是神經系統中常見病變類型,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1〕。PD患者主要癥狀為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姿勢或步態異常、肌強直等,同時還會表現出一些非運動癥狀,如認知功能障礙、焦慮情緒等〔2〕。此類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較高,而認知功能障礙逐漸加重,可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在對PD患者治療期間,應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3〕。PD目前主要通過藥物治療,且左旋多巴等藥物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通常需長期用藥,停藥之后易出現病情反復發作〔4〕,而長期用藥的不良反應會損害患者健康,降低其治療依從性。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近年來在PD患者中的應用不斷增多,且顯示了一定應用價值〔5〕,而在治療過程中,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康復有重要幫助。本文探討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認知行為療法對PD患者的影響。
1.1臨床資料 選取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6例PD患者,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按照摸球法將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60~81〔平均(65.36±2.41)〕歲;病程1~6〔平均(3.54±0.12)〕年;學歷水平:小學7例,初中15例,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13例,已婚34例,增喪偶或離異9例。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60~82〔平均(65.29±2.50)〕歲;病程1~7〔平均(3.60±0.27)〕年;學歷水平:小學6例,初中16例,高中11例,大專及以上10例,已婚32例,喪偶或離異11例。兩組性別(χ2=0.199,P=0.655)、病程(t=1.332,P=0.093)、平均年齡(t=0.132,P=0.448)、婚姻狀態(χ2=0.261,P=0.610)、受教育年限(χ2=0.534,P=0.465)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根據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所制《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版)》〔6〕確診;②患者具有清晰意識,可配合展開各項研究;③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上,有正常的讀、寫、聽、說能力;④對本研究內容完全知情同意。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中毒、腦炎、腦血管疾病、藥物引發帕金森綜合征等患者;②過往有焦慮癥或抑郁癥病史,或存在認知障礙的患者;③合并嚴重心、腎、肝等臟器功能異常者;④合并其他可能對認知功能造成影響或可引發抑郁情緒的疾病等患者;⑤有構音障礙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就診后,均行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所用儀器為CCY-I型經顱磁刺激儀(武漢依瑞德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選取B9076型線圈(8字形)。選擇頭部側面和頭頂相距6 cm,前方和耳根連線相距1 cm位置未刺激點,選取能夠促使左側手部肌肉收縮的單次刺激強度作為運動閾值,讓患者和操作人員均戴好耳塞,離刺激點5 cm位置放置線圈,保持線圈中心和標記點上方垂直。磁場強度設置成靜息狀態下閾值的80%,頻率設置為1 Hz,每日實施80個序列(單個序列的脈沖為20次),兩個序列間隔時間為10 s。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1個月。
在治療期間,對照組行常規干預:①定期觀察患者病情,照顧患者飲食起居,加強基礎環境干預;②為患者主動講解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療法的意義、實施步驟、配合方法,獲取其配合;③主動和患者每日溝通10 min,口頭疏導患者不良情緒。
觀察組行認知行為療法,具體如下:①認知情況評估:在患者就診當日,與之展開30 min至1 h的引導式溝通,首先鼓勵患者傾訴自身疾病感受、對疾病的認知情況、經常出現的負面情緒、感受到的壓力,在患者陳述過程中,不要打斷,可以適時點頭表示認同,或者適時回應“嗯”、“明白”、“理解你的感受”等。在患者講述完畢后,醫護人員可通過引導式問話,補充了解一些患者未提及或未清楚講述的內容,達到全面掌握患者疾病認知、心理狀態、性格特征的目的。②心理認知干預:從患者入院起,每周實施1次認知干預,一般安排在每周周一上午9∶00-12∶00(若患者這一時刻接受其他治療,則將時間改至周二上午9∶00-12∶00)。干預內容包括:引導患者正確認知情感行為、思維活動彼此的關系;引導其對自身存在的錯誤、消極或歪曲的思維有清晰認知,同時說明更合理的思維能力、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醫護人員將患者的認知歪曲情況列舉出來,幫助其認知正確思維方式,引導患者改變自身極端原則或信念,積極和自我展開對話。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心理互動方法,引導患者逐步構建正確心理認知,提高其心理的適應能力。③引導患者控制情緒:每周六14∶00-18∶00,和患者展開深度交流,通過口頭講解、發放宣傳知識手冊、播放多媒體、引導冥想等途徑,教會患者自我情緒控制、調節的方法,并指導其借助肌松訓練、生物反饋等達到心理、生理上的放松,進而對患者抑郁或焦慮情緒加以緩解。④心理支持:每日和患者交流1次,每次10 min左右。在這一過程中,在了解患者當日情緒狀態的基礎上,為其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展開積極評估,協助患者準確定位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指導其對于家庭、社會關系中遇到的問題正確看待,并和患者一起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案。⑤“三件好事”自省法:囑咐患者每周記錄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至少3件“好事”,包括開心的事、快樂的事、幫助別人的事、自己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后獲得的滿足感及喜悅感等。讓患者思考這些“好事”會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并引導其回憶在這些事件發生過程中獲得的心理體驗,提醒盡量以積極視角來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事。⑥感恩教育:提醒患者每日睡覺前,回憶生活中發生了哪些值得感恩的事情,可以寫下來,也可以借助手機錄音。讓患者在這一過程中,記錄下感恩的原因,闡述對于感恩有什么理解。兩組患者干預時間均為30 d(若患者在30 d時未出院,則同樣展開相關評估)。
1.4觀察指標 ①在干預前后,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7〕評估患者抑郁情緒。該量表包括條目24個,維度7個,分別為絕望感、睡眠障礙、遲緩、日夜改變、認知障礙、體重及軀體化/焦慮等,分值>35分說明存在嚴重抑郁;分值為21~35分,表明存在抑郁(輕度或中度),分值為8~20分,為可能存在抑郁,也即臨界抑郁,而若分值<8分,表明不存在抑郁情緒。以嚴重抑郁、輕中度抑郁人數占比為抑郁發生率。②在干預前、干預后,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為評價工具(MoCA)〔8〕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該量表共有題目12個,維度7個,分別是定向力、抽象能力、延遲回憶、語言能力、注意力、命名能力、執行功能等。總分最多為30分。分值≥26分,表明認知功能正常。評定過程中,若患者受教育年限不超過12年,則最終得分應在所得分值上加1分,從而對文化程度造成的偏倚加以矯正。該量表信度系數是0.857。③在干預前、干預后,以李丹等編制的運動自我效能量表(ESE)〔9〕對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進行評定,這一量表的條目數為15個,各條目均應用5級評分方法,自信度越高分值越高,滿分7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強。該量表Cronbach信效系數達到0.92。④在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均實施事件相關電位(ERP)P300檢查,所用儀器為4通道全功能肌電圖誘發電位儀(美國美敦力公司制作),先以10/20的系統行電極放置,對靶刺激下P300的潛伏期、波幅進行測定。
1.5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軟件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抑郁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抑郁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抑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抑郁發生情況比較〔n(%),n=43〕
與對照組比較:1)χ2=0.056,P=0.812;2)χ2=5.108,P=0.024
2.2兩組認知功能評分 干預前,兩組認知功能MoCA評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MoCA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MoC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認知功能評分分,n=43)
2.3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 干預前,兩組自我效能感ESE評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ESE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E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效能感ESE評分分,n=43)
2.4兩組P300的潛伏期、波幅比較 干預前,兩組P300潛伏期、波幅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兩組P300潛伏期明顯縮短,波幅明顯增大,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P300潛伏期、波幅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P300的潛伏期、波幅比較
PD屬于椎體外系疾病,其病因目前還未完全明確,現階段的臨床手段通常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為目的。抑郁情緒、認知功能障礙為PD患者的常見非運動癥狀,可在疾病的任何階段出現〔10〕,且二者的發生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已有理論〔11〕認為額葉受損、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受損、5-羥色胺釋放異常等是造成這些癥狀的可能機制。抑郁情緒是導致PD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患者記憶功能逐漸下降,甚至可造成語言功能喪失〔12〕。傳統心理學提出,負面情緒、痛苦及病態等是導致PD患者認知功能降低、產生抑郁情緒的重要因素〔13〕。因此,在對PD患者治療期間,不僅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對疾病進行治療,同時還需重視護理工作的開展,以治療與護理結合的方式,促使患者癥狀逐漸減輕。
PD的臨床治療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且常用藥物為舍曲林、氟西汀、抗抑郁藥等,然而抗抑郁藥和抗膽堿能藥彼此可互相影響,導致藥物療效降低,同時長期用藥的安全性問題令患者與家屬擔憂。重復經顱磁刺激是治療PD的物理療法,是對特定部位腦組織借助脈沖磁場來促進感應電流的形成,促使神經細胞發生去極化,到達閾值電位,對大腦皮質中神經元提供刺激,進而對大腦皮質部分功能予以調控。重復經顱磁刺激在改善PD患者認知功能受損中有重要作用,其可能作用機制為:①促使大腦興奮性發生變化;②將缺血區域中的細胞死亡予以抑制;③引發神經遞質或電生理過程的改變;④促使糖代謝、腦血流情況改善。胡曉輝等〔13〕人在研究中發現,低頻重復經顱刺激可促使PD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明顯改善;Zhu等〔14〕薈萃分析顯示,低頻重復經顱刺激對PD確有效果。近年來,類似的研究還有很多,皆證實了低頻重復經顱刺激這一治療方法是可促使患者臨床癥狀、認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因此,這一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增多。
對PD患者單純給予外界的治療,雖然能夠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與情緒狀態,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如可通過激發患者的自我效能,激發患者潛能與力量,讓患者改善認知、減輕思想負擔,通過心理狀態的改善來促使疾病造成的缺陷、損傷等減輕。正因如此,近年來我科嘗試為部分PD患者聯合應用認知行為療法實施干預。認知行為療法的目的是促使患者改善消極思維方式,消除其不切實際的生活信念,幫助其減輕不良情緒,引導患者積極展開自我心理控制,同時以積極心態來對日常行為加以指引,進而逐漸改善抑郁情緒〔15〕。這一干預方法的重點是要幫助患者重建行為與認知方式,以此為基礎,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我科在為PD患者運用這一方法時,在評估患者認知情況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認知干預,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緒,掌握控制自身情緒的方法,提供心理支持,同時借助“三件好事”自省法和感恩教育深入思考人際關系,提高其幸福感。本研究顯示,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而且能夠促使患者的認知功能得到更明顯的改善,這可能和認知行為療法進一步放松了患者情緒、使之能更正面、更積極看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關。
本研究同時選取P300潛伏期與波幅這兩項指標。這一檢測方法是神經電生理量化檢測指標,對認知功能進行判斷時敏感性較高,可對患者情感、理解、記憶、感知及判斷等心理活動予以客觀反映。PD患者P300潛伏期延長,波幅明顯降低,表明其認知功能改善更為明顯。侍相君〔15〕為PD患者在文拉法辛治療基礎上應用認知行為療法,P300潛伏期、波幅均改善明顯,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