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龍 張養民 李珊 李靜 任麗芬
(1西安市中心醫院輸血科,陜西 西安 710000;2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全軍檢驗醫學研究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是指各種原因如病毒、惡性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等導致的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導致體內產生大量的自身抗體和(或)補體吸附于體內的紅細胞表面,改變紅細胞膜表面抗原,破壞紅細胞或加速破壞紅細胞的一種溶血性貧血,但AIHA具體病因尚未明確〔1,2〕。AIHA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主,女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男性,臨床主要表現為貧血癥狀,常作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淋巴增殖性疾病、白血病、胸腺瘤等機體免疫系統疾病的首發癥狀〔3,4〕。目前,臨床上治療 AIHA 患者的主要方法仍是輸血治療,但由于不同患者自身免疫學特點不同,輸血治療存在配血不成功的安全隱患。利妥昔單抗作為新型的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特異性結合B淋巴細胞表面 CD20抗原,進而清除體內蓄積的B淋巴細胞,進而影響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過度表達,改善患者貧血癥狀和溶血指標。由于利妥昔單抗不僅能夠清除體內 B淋巴細胞,還會刺激機體產生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增加了感染的風險。本研究探討利妥昔單抗聯合血液置換治療 AIHA 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中心醫院收治100例老年難治性AIHA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臨床診斷標準符合2008年《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5〕。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66.38±10.13)歲,Coombs實驗結果顯示陰性8例,IgG型19例,C3型7例,IgG+C3型16例。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齡(67.47±9.86)歲,Coombs實驗結果顯示陰性8例,IgG型17例,C3型8例,IgG +C3型17例。兩組性別、年齡及Coombs實驗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靜脈滴注利妥昔單抗(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20615, 規格:100 mg/10 ml),每次 375 mg/m2,每周1次,連續治療4 w。葉酸(生產批號:20131002,規格:5 mg/片,生產商: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劑量為5 mg。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血液置換治療。應用全自動細胞分離機(CS-3000 連續式)及專用密閉式管道進行血漿置換治療,每次置換出血漿20~30 ml,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輸血劑量為 33 U。
1.3檢測指標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血紅蛋白指標恢復正常,網織紅細胞相對值<5%;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網織紅細胞相對值減少;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任何改變,網織紅細胞相對值無變化。總有效率 = 顯效率+有效率。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所有受試者分別于入院當天,采集清晨空腹患者靜脈血6 ml,注入含3.8%質量濃度的枸櫞酸鈉抗凝管(安徽信靈檢驗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 000 r/min低溫離心15 min,常規分離血清,備用進行實驗指標的檢測。采用 SYSMEX XE-2100 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患者治療血常規變化。FIB檢測采用美國Sysmes公司CA-500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測定,采用乳膠免疫比濁法檢測D-D水平,試劑盒購于上海太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凝血指標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的 ACL-TOP 血凝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23例,無效7例;觀察組顯效33例,有效13例,無效4例。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43/50(86.00%)和46/50(92.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85,P=0.034)。
2.2兩組FIB、D-D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漿FIG和D-D含量顯著升高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觀察組血漿FIB和D-D含量顯著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FIB、D-D水平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2.3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顯著升高,網織紅細胞、膽紅素顯著下降(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觀察組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含量升高更為明顯,網織紅細胞、膽紅素下降更為明顯 (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2.4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和對照組PT、APTT和TT顯著下降,PT-INR水平明顯上升(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觀察組PT、APTT和TT時間下降更為明顯,PT-INR水平上升更加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5兩組治療后并發癥比較 兩組均出現惡心、嘔吐、過敏,胃腸道損害及肝功能異常,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比較(n,n=50)
難治性AIHA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其中抑制性T細胞減少和(或)功能障礙,B 細胞破壞性自身抗體,輔助性T細胞功能正常或亢進引發的免疫功能紊亂、紅細胞膜蛋白成分異常和凝血的機制異常為主要的病因〔6〕。
利妥昔單抗為 CD20 單克隆抗體,CD20 表達于祖細胞和 B淋巴細胞,可以特異性結合大部分B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使B淋巴細胞減少90%以上并抑制B淋巴細胞的增殖,降低破壞性自身抗體的出現率,使自身反應性 T 淋巴細胞免疫反應正常化;且利妥昔單抗可通過上調 Treg、重建Th1/Th2 平衡,減少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干擾素(IFN)-γ及白細胞介素(IL)-12表達,糾正機體的免疫內環境失衡。本研究結果表明,利妥昔單抗可以有效治療難治性AIHA,但與血液置換聯合治療后,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血液置換術是通過醫學設備,將患者體內多余的血液成分直接去除并洗滌紅細胞,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紅細胞的有效濃度,還可降低機體免疫復合物的濃度,提高臨床治療藥物的有效濃度,以達到控制AIHA患者的病情和臨床癥狀,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FIB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血漿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可參與調節體內的免疫活性和炎性反應,其通過促使血液凝固,加速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中促凝物質,減少抗凝物質,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濃度在體內明顯成倍的升高;反之,當患者出現溶血性貧血表現時,FIB含量可明顯降低〔9,10〕。D-D是在血流出現回流阻力或出現血栓時,出現的一種特異性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當血液內的FIB在纖溶酶降解被分解成纖維蛋白單體而凝集,導致血液內D-D含量顯著上升,最終引發患者的病情逐步加重。D-D含量升高表明機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因此D-D可作為一種用于檢測體內凝血系統的平衡狀態特異性標志物〔9,10〕。本研究結果表明,利妥昔單抗聯合血液置換治療后,可以顯著改善AIHA患者的貧血癥狀和溶血指標,提高機體血紅蛋白水平,并改善患者凝血機制,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