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麗 通訊員 伍長林

竹山縣城夜景
70年風雨兼程,70年科學發展,70年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70年來,位于秦巴山脈腹地的竹山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竹山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推進,“山水綠城、生態玉都、十星高地、秦巴強縣”建設全面提速。竹山縣住建部門緊緊圍繞 “一核兩帶三為主”戰略部署,以“融合城鄉發展,建設美麗竹山”為主線,改革創新,克難奮進,銳意進取,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城鄉建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十二五”期間,在竹山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竹山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建設“山水綠城、生態玉都、十星高地、秦巴強縣”的發展戰略,堅持“規劃先導,基礎突破,功能完善,品位提升”的建設原則,經過五年的奮力拼搏,城鄉建設各項事業日新月異,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城鎮人口規模、城鎮化水平、城區建成區面積、17個鄉鎮集鎮建成區面積、縣城綠化覆蓋率、城區道路硬化率、排水設施覆蓋率、污水收集處理率、垃圾處理率達到較高水平。
進入“十三五”,竹山縣以易地扶貧搬遷和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始終堅持以竹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發展導向,克難攻堅,扎實工作,全面推進該縣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中期目標。 近年來,全縣城鄉建設成效顯著,呈現出力度強、投入大、速度快、質量優的良好態勢。截至2018年底,全縣常住人口41.73萬人,縣域城鎮常住人口18.58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4.5%;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km2,17個鄉鎮集鎮建成區面積36km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6.79%、綠地率達32.72%、人均占有公園綠地11.66平方米;城區道路硬化率達到100%,供水普及率達到100%,排水設施覆蓋率達到80%,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5%,垃圾處理率達到85%,城市路燈亮燈率達到98%以上,城市建設投資達到45億元,完成對上項目爭取9.1億元以上,完成招商引資6.5億元。城鎮體系布局進一步優化,城鄉二元結構得到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步伐加快,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格局已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間,竹山縣住建局緊盯“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目標,緊緊圍繞“一核兩帶三為主”發展戰略,以項目包裝、項目爭取、項目儲備為抓手,以實施重大項目、民生改善、鄉村振興為突破,舉全局之力,加快城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71.68億元。

竹山縣城全景
核心大城區建設全面發力。共規劃核心大城區建設項目152個、總投資157.71億元,現已完成投資91.73億元。全力推進“一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同創“四城”(建設國際綠松石城、南門養老養生城、東門上庸古城、潘口上庸茶城)共建,完成了城西公園、南山公園、南門河濱公園、堵河三期污水管網、竹十路美化亮化、城關垃圾處理場封場、北門溝雨污管網、城區公廁新建改造、城關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城鎮集中飲用水源新建等一批綠色發展項目;實施了秦巴藝術中心、天然氣長輸管線、城區天然氣利用、堵河廊橋、魚嶺工業園配套、城市危房改造、恒升小學、職教集團和婦幼保健院遷建、人武部遷建、縣醫院改擴建、殘疾人康復中心、養老服務中心、縱橫大道沿線停車場、圣源廣場、千福上庸城廣場等一大批民生項目,與此同時,人民路綜合整治、城關至上庸段一級路、東門灣大橋、北門溝公園、南門等9個公租房基礎配套、西關農貿市場、城西和潘口片區棚戶區改造等一大批重點民生項目正加快推進。“天藍、山青、水凈、城美”與“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山水之中”已然分明,成功創建省級園林縣城。

竹房城鎮帶—溢水段
住房保障水平全面提升。近年來,竹山縣出臺了《竹山縣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竹山縣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軌運行實施細則》、《竹山縣2018年住房保障標準》、《2019年棚改實施方案》等惠及民生政策性文件,夯實了住房保障改革政策制度基礎。截至目前,竹山縣共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36個,其中公租房(含原廉租房)項目14個、總建筑面積41.79萬m26918套,城市棚戶區集中成片改造項目9個,拆遷改造5531戶,城市棚戶區城鎮舊住宅區綜合整治改造項目3個、整治改造26376戶,城市危房改造項目2個、整治改造476戶,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項目2個、拆遷改造4165戶,老舊小區改造6個涉及改造3701戶。累計爭取央和省級補助資金13.76億元。棚改三年規劃已獲省住建廳批復,新一輪棚改貸款已到位7.4億元,完成對象摸底3105戶;總投資5.23億元的東門棚戶區改造已完成926戶、約6.4萬m2的拆遷工作。城關片區的舊住宅區綜合整治改造工程結合“五小工程”規劃,已累計投資3728萬元完成印刷廠、竹園等67個舊住宅區的污水、道路、外墻等綜合整治改造,受益6754戶。整治改造后的小區環境整潔、功能完善、管理規范,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提速。以“竹房城鎮帶”和“堵河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沿線村鎮建設為抓手,全面實施“1+3”計劃、“5+1”行動。以縣城為中心區域,沿242國道和346國道兩條軸線,把城鎮帶沿線鄉鎮劃分為城市經濟區、小城鎮建設示范區、新農村建設樣板區,突出生態綠化、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特色民居、社區建設、機制創新和部門幫扶七大重點,實現了“兩帶”建設新突破。全縣50個“5+1”行動促脫貧試點村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榮獲“2018年全國民生示范工程”。以竹房城鎮帶沿線村莊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示范,建設生態秀美、民風淳樸的美麗鄉村120個,省住建廳命名10個。官渡鎮百里河村入選“省級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范村”。秦古鎮獨山村已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結合產業資源、人文歷史、地域特征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對16個鄉鎮進行目標定位,制定了特色小鎮創建培育計劃,完成了麻家渡、官渡、上庸、秦古4鄉鎮的特色小鎮規劃編制。麻家渡鎮已榮獲省級綠松石特色小鎮。集中連片新建和改造“庸派風格”農房近9萬戶,“庸派”風格特色民居已經成為“竹房城鎮帶”和“堵河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農村住房建設工作入選全省農村住房建設試點縣。完成新建6個、提標改造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污水收集管網132公里,新建改造城鎮公廁66座。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獲省政府通報表彰。進一步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垃圾收集處理機制,配置垃圾收運車472臺、垃圾桶26972只、中轉式垃圾箱1156只、吊裝箱182個、封閉式大型垃圾池122個,完成建設無害化垃圾處理場5個、完成上庸等4個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系統建設和潘口等14個壓縮式垃圾中轉站建設,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運營管理環衛設施,基本實現垃圾收集、轉運、處理全覆蓋。
脫貧攻堅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全縣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9521戶,爭取資金達2.086億元,惠及人口近7萬人。2019年再次爭取農村危房改造10921戶,爭取補助資金1.74億元,爭取計劃數量和資金超過前5年總合,居全省第一。同時,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全縣累計建成易地搬遷安置點699個,入住14985戶40925人,易地扶貧搬遷房屋質量穩定可控,其經驗做法全省推廣學習。

擂鼓鎮廣山村美麗鄉村

官渡集鎮全全景
全力打造核心大城區。加快實施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開展明清至潘口環城路、蓮花山公園等項目前期工作,啟動東門上庸古城、棚改安置房、人民路綜合整治等項目,持續推進“十竹”天然氣長輸管線、城區天然氣利用等項目,完成北門溝公園、南門濱河景觀帶等項目,繼續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和公共停車場建設。實施城西、潘口片區棚改工程。
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為抓手,全面開展農村產業、衛生、綠化、潔凈、亮化五大工程和農民素質提升計劃“5+1”行動,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深入實施“1+3”計劃。全力支持寶豐、秦古、官渡等中心鎮實施規劃修編及詳細規劃編制工作,打造3個片區的核心樣板區,提升綜合實力,增強輻射能力。全域實施“5+1”行動。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全域實施“5+1”行動。重點圍繞與群眾息息相關的產業發展、農村安全衛生飲水、垃圾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扎實開展產業、衛生、綠色、潔凈和亮化五大工程。
縱深推進“兩帶”建設。做好“竹房城鎮帶”和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建設范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服務工作,持續抓好集鎮擴容、產業培植、環境整治、公共服務等重點工作,提升“兩帶”建設水平;著力做好“庸派民居”建筑風格的推廣工作,強化農民建房的質量、安全管理,確保農民住上“放心房”。
風正潮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策馬加鞭。在未來,竹山縣將繼續牢牢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進一步強化使命意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把著力點放在“優、精、特”上,以戰略的眼光、全新的形象向著建設“宜居、宜業、生態、可持續”的現代化目標闊步前行。
到2020年,竹山全縣城鎮建成區達4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26萬,一個山水特色突顯、人居環境優美、人民宜居樂業的竹山城鄉新格局必將展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