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距離明年“大選”僅40多天,蔡英文當局開始大打所謂“共諜牌”,“調查局”更迅速在機場攔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國創新投資”負責人向心和妻子龔青。26日凌晨,兩人被限制出境,令島內輿論覺得“匪夷所思”。
向心夫婦否認是“共諜”
逃到澳大利亞、自稱是“大陸間諜”的王立強爆料稱,2014年他到香港“中國創新投資”任職,該公司是“情報基地”,目的是“滲透香港金融市場并搜集情報”。據臺灣《中國時報》26日報道,臺“移民署”全面清查“中國創新投資”人員的出入境記錄后發現,該公司執行董事、主席兼行政總裁向心與擔任替任董事的妻子龔青有多次來臺記錄,于是通報“調查局國家安全維護處”,后者認為有必要厘清二人來臺是否進行情報搜集或發展組織。24日傍晚,桃園市調查處持約談通知書攔下向心夫婦,要求配合調查,當時他們的行李已經托運。報道稱,向心和龔青神色自若,獲悉牽涉“共諜案”后聯絡公司找律師,表示不知道發生何事。他們隨后被帶到“調查局”新店的一個工作站接受訊問,否認自己是“共諜”。
25日晚,向心夫婦又被移送臺北地檢署漏夜審訊;26日凌晨,檢方認為他們嫌疑重大,諭令限制出境、出海。《聯合報》稱,限制出境是羈押的代替處分之一,臺“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犯罪嫌疑重大”,必要時檢察官或法官可自行限制他們出境、出海。據了解,向心夫婦否認與王立強案有關,26日凌晨他們離開臺北地檢署后,驅車前往下榻的臺北市君悅飯店。由于檢方未下令限制住居,換句話說,他們仍可自由活動,但隨時會再被傳喚出庭。
臺“內政部長”徐國勇26日稱,限制出海出境是司法作為,非政治動作,由于“共諜案”屬機密,基于偵查不公開不做相關發言。臺“外交部”稱,臺灣愿與澳大利亞、美國等理念相近地區合作,共同對抗假消息及“外來勢力”,確保明年“大選”充分反映真實的臺灣民意。臺“經濟部”稱,向心及龔青等人2016年12月30日申請以1億元新臺幣,在臺投資設立“中華資本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不動產買賣等業務,但相關機關審查后基于“國家安全”考慮,于2017年4月駁回。
美國介入“一石二鳥”
據臺媒報道,“中國創新投資”2002年8月在香港上市,2003年1月向心加入董事會,龔青2012年10月擔任替任董事。該公司發表聲明稱,向心和龔青對新聞報道爆料事項一無所知,而王立強從來不曾是集團員工,所述事項全為虛構和偽造,公司業務和運營照常。《中國時報》26日分析稱,“王立強共諜案”是安排好的戲,王立強只是臨時演員,其出場為的就是咬出向心夫婦,好讓蔡英文當局在臺動手抓人。文章質疑稱,假設王立強真是大陸諜報組織的人,也替向心工作,以大陸嚴謹的情報紀律,早就針對王立強久滯澳大利亞做好應對,但向心在這個關頭到臺灣,表示他并沒有做準備。
港臺輿論持續就“王立強案”提出質疑。香港《星島日報》26日援引相關人士的話稱,王的訪談顯示他根本不了解大陸情報網,從頭到尾在瞎扯,他很可能是為了爭取居留澳大利亞,才自稱“政治犯”。島內一名高階退休情治官員稱,王立強如果真負責對臺情報業務,他在接受澳媒采訪提及臺灣時,不該如此模糊陌生,大陸不可能派出連臺灣都沒到過、對臺如此不熟悉的人。該人士直言,王立強自稱的案情實在離譜,但因為“題材正確”,立刻引發國際媒體跟進,重點已變成政治宣傳。《旺報》還援引一名熟悉內情人士的話稱,王的爆料內容破綻太多,例如26歲的年輕人就可以擔當如此大任、經手巨額款項,光是這點就顯然不合情理。更重要的是,這則新聞的刊發時間有諸多巧合,隔天剛好是香港區議會選舉,而蔡英文又急需借香港情勢拉抬自身選情,顯然美國明目張膽地介入其中,“既企圖影響香港區議會選舉,又順勢拉抬蔡英文選情”。
案件爆發時機“巧合”
《中國時報》26日稱,不到兩天的時間,臺當局就根據王立強供出的所謂情報收網,約談向心夫婦。其實已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向心一家人,赴臺或投資都必須依據“港澳條例”等相關規定進行審核,“移民署”也掌握相關數據,“如果真有不法,不必等到王立強開口,國安局等情治單位恐怕早有所掌握,結果卻在向心夫婦準備由機場出境時,‘巧合地把人帶回偵辦”。文章認為,僅憑王立強的片面之詞,就輕易動用司法調查,似乎略嫌草率。更何況,“王立強案”在明年“大選”不到50天時爆發,“調查局”及司法系統更應堅守行政中立,不該成為帶風向的工具。聯合新聞網稱,蔡英文當局借“王立強案”急忙拋出“反滲透法”草案,使臺灣重回“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時代。
中時電子報發表社論稱,大陸在逃詐騙犯王立強利用澳大利亞政府和臺灣民進黨當局的政治需求,編造了一個荒誕絕倫的案情,居然引起美、澳與臺灣媒體的熱烈報道,險些讓他行騙天下的圖謀得逞。而最不堪的是民進黨當局,以為如獲神助,“但選民會做出智慧的裁決,讓騙術踢到鐵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