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迎合新時代、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對教育教學來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采用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高中物理課程學習中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由此本次研究提出構建高中物理“導、學、問、練、評”五個環節的教學模式,提出個人對不同環節的教學觀點。
關鍵詞:高中物理;導、學、問、練、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1-003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1.023
隨著當前社會教育變革的逐步深入開展,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2年)》以及教育部下發落實的高中教學變革創新行動計劃通知中,明確提出應當推進高中教學的深入變革和六大創新。轉變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形式是落實教育變革工作的關鍵。由此筆者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建構高中物理課程的“導、學、問、練、評”五個環節教學模式,為類似研究及一線教學提供可參考價值。
一、高中物理課堂總環節設定
為了能夠真正確保綱舉目張,通過設定高中物理課程總環節,基于我校全體師生的共同探索下,結合于我校物理課程的開展實際情況及學科特點,設定了“導、學、問、練、評”五個環節的教學模式:導,即導入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作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學,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參與課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物理課堂教學;問,通過詢問和探討,提升學生自身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形成不恥下問的求知精神;評,通過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效,該環節作為能夠體現教師自身教學作用,考驗教師教學能力的環節;練,通過對學習內容加以鞏固,實現強化訓練作為能夠提升成績的關鍵環節。在本部分設計的教學環節,主要是依據課程標準及物理課程所定,在設計中需要對每節課的教學特點加以針對性考慮。
二、不同教學環節簡析
(一)導
“導”作為引課環節,其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將具體新課內容導入教學中,有效激發學生對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習興趣,該教學環節直接對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習成敗起決定性影響。
1.趣味實驗引入法:設計有趣的物理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可對教科書中的能夠反映具體測量實驗,通過改變刻度尺轉變為自由落體運動時間刻度,達到“導”這一教學目的。
2.情境引入法:通過引入生活中學生所感興趣的小現象或者笑話,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例如,在教學“運動快慢秒速——速度”時,教師可以引入笑話,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文章的邏輯關系,并對不合理之處展開解釋探究,從而引導學生能夠聽課達到“導”。
3.故事引入法:通過在課程中引入歷史事件以及名人軼事,確保學生對科學發展不易加以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例如,在教學“行星的運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帶著敬畏精神進行學習,這切合“導”的教學目的。
(二)學
“學”就是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勤于思考,熱愛學習,且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監督啟發,以學生的自身知識掌握能力為依據,不要奢望學生得出最終結論,而是要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思考中有所收獲。
(三)問
“問”這一教學環節根本目的是為了能夠培養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努力提出疑問,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認為需要重視實現學生分組,通過在每一個小組中分設成績突出的學生,保證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完成提前預習,了解學習問題讓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
(四)評
“評”作為評價學生問題解決結果的關鍵過程,通過在這一環節中肯定學生的問題解決結果,并且對其予以針對性指正。我認為在這一環節應當重視解決如下問題: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程度;提出針對性解決意見加以點評;肯定學生的問題解決成果。
(五)練
針對“練”這一教學環節,通過對于學生本身狀態,出題難度應當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通過訓練“思”,從而實現對學生在“思”中的收獲。針對“問”這一環節展開訓練,進一步鞏固學生所提出的疑問難題,避免學生出現知識遺漏情況,加強知識盲點訓練。
三、結語
綜上,“導、學、問、練、評”五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線索,以促進學生主動快樂學習為關鍵點的現代教學模式,它突出學生主體,突出過程方法,突出面向全體,突出思維訓練,突出學、思、用結合,彰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師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互動雙贏的課堂。立足課堂變學堂,致力構建高效課堂。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應用“導、學、問、練、評”五個環節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轉變傳統高中物理教學質量差的現狀,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鄧成顯.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方法探討[J].學周刊,2016(1).
[2]張恒琴.淺談物理探究式教學活動的設計[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5(4).
[3]郭長江.新課程物理教與學(新課程教師必讀叢書教與學系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柴兆紅(1974.2—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