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旺 李會明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訪談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隨機抽取的118名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現狀進行研究,發現教師的教科研形式主要以參加校級教學比賽為主,教師申報教科研課題、發表論文、自制體育器材與教具數量少,教師未編寫出版過學術著作或教材;教師的教科研工作面臨著“意識到行動”“實踐到文本”“形式到內容”“理想到現實”4個方面的困境。針對現狀,本文從教育助力扶貧攻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完善科研伙伴關系、構建多層次教科研支持系統4個方面,對突破困境的路徑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教師? 教科研工作? 困境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c)-0130-05
1? 問題提出
教科研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提高教學水平和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2012]1號)對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做了明確要求,“中小學教師要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究和研究,教科研能力是中小學一線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1]。在“科研興教、科研興校”思想指導下,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工作能力決定著教師發展與專業發展的方向,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工作成效決定著基礎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目標的全面落實[2]。
關于中小學教師教科研問題,學者趙正越指出,“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還存在區域、學段、學科間發展不平衡,教師科研素養有待提高,科研誠信狀況堪憂。就單一學科而言,教師科研的重點集中在語文、數學、英語3科,針對體育和其他學科的研究較少;中小學主觀上將副科老師邊緣化,把音體美教師作為學校的打雜人員安排從事與教學無關的事務,嚴重扭曲了素質教育的初衷”[3]。學者張斌指出,“當前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知識結構不完善,學校的激勵制度、職稱評定制度不健全,使得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觀念異化、科研能力低質化、科研道德惡化”[4]。學者王曉芳指出,“中小學教師教科研指的是一線教師對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系統性、有意識的探究。當前中小學教師教科研發展面臨參與動機不高、科研意識和技能缺乏、科研過程形式化、科研成果質量低、科研時間無法保障、科研持續時空不足等現實困境”[5]。
綜述相關研究發現:(1)國內對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問題研究目標指向籠統,研究成果對管理部門制定某一學科教師科研能力培養指導性不強,對提升體育教師的教科研能力針對性不強。(2)學者對我國的教育落后地區,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提升研究較少,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素質發展研究較少。
針對當前研究現狀,本文以中小學體育教師作為調查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隨機對云南省臨滄市118名中小學體育教師(其中小學教師49人,中學教師69人)的教科研現狀、教科研困境進行調查分析,旨在引起相關部門對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教科研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視,并爭取到更多的專項培訓資金和專項培養機會。
2? 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現狀
中小學體育教師參與教科研工作的過程與形式應有別于傳統學術研究的量化、質性研究等方法,基于中小學體育工作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工作應該與一線工作緊密結合,是實踐工作與探究工作有機結合的過程。另外,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成果更多的要用于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體現素質教育的功能。本文從臨滄市8個區縣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中隨機抽取118人,對其教科研現狀進行調查,結果見表1、表2、表3、表4。
體育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是教師在體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體育科研方法對教育教學問題進行研究,通過闡述現象、探索規律,進而達到促進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能力。調查發現,臨滄市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形式主要以參加體育教學課件、體育課教案、體育公開課、示范課等教學比賽為主,且多為校、縣級比賽,參加市級、省級比賽較少;教師申報的教科研課題多為校級和縣區級,市級課題少,沒有省級教科研課題;教師發表論文數量較少(僅有10篇);教師自制體育器材與教具數量少,且未獲得專利或發明;教師未編寫出版過學術著作或教材。在教科研數量方面,小學教師占比53.6%,中學教師占比46.4%,小學體育教師參加教學比賽數量略高于中學體育教師,中學體育教師申報課題和發表論文數量高于小學體育教師,教科研成果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3? 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面臨的教科研困境
3.1 “意識到行動”之困
教師對教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是教師教科研意識的主要表現。對臨滄市118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82.6%的受訪教師(97名)能認識到“教師教科研工作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但在97名教師中僅有36人(包括11名小學教師和25名中學教師)“參加過體育教學比賽或申請過教科研課題或發表過科研論文”,其余61人則“從未參加過任何體育教科研活動”,即有教科研工作經歷的中小學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總數的37.1%。在118名受訪教師中,52.5%的教師認為“搞科研是其它學科教師和學校領導的事,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如主干學科教師和學校領導評職稱便利,上好體育課、鍛煉好身體才是第一位”;23.7%的教師認為“申請課題、寫論文、參加教學比賽費時間費精力,聽說發表論文還要花錢,搞科研無非就是為了評上高一級職稱后增加收入,還不如搞點副業來得實惠”;6.8%的教師認為“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性及其專業身份并不穩定,由于農村地區師資緊缺,體育教師既要上體育課,還要承擔自然、思想品德、語文等學科的教學任務,根本沒有時間從事體育教科研”;8.5%的教師認為“學校不重視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加之學校的科研管理失位、科研政策存在學科間不公、科研環境差、個人科研知識匱乏等多重因素影響,筆者雖對很多教育教學問題有思考,但最終并未落實到科研行動上”;還有2.5%的受訪教師選擇沉默,對體育教師教科研工作沒有認識。分析發現,科研意識淡薄是導致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缺乏參與教科研動力的關鍵因素。
3.2 “實踐到文本”之困
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的過程,是中小學體育教師參與教科研面臨的最大困難,這種難度與體育教師的學習經歷、對系統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多學科知識的交叉運用能力之間存在很大關聯度。對臨滄市118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占42.6%,專科學歷教師占45.8%,中專及以下學歷教師占11.6%,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學歷結構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較,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對教師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實踐活動能力調查后發現,中小學體育教師這兩方面的整體水平均高于其它學科教師;對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與運用情況調查后發現,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均遠低于除音樂和美術以外的其它學科教師整體水平。對118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綜合能力調查結果顯示,81.4%的教師表示“不會運用數據庫檢索體育文獻資料”;89.8%的教師表示“不了解體育類、教育類期刊有哪些,不清楚發表論文的格式要求,不知道怎么寫論文”;77.3%的教師表示“不知道體育教科研成果形式除了論文還包括出版著作教材、申請體育自制器材與教具專利發明、參加體育教學課件、體育課教案、體育公開課、示范課比賽等”。綜合分析發現,體育教師與其它學科教師相比,在參與教科研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根源在于:一方面,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工作空間及自由度相對較高,長期的室外工作環境受約束少,易產生自我放松意識;另一方面,長期受到社會對體育課“重實踐輕理論”評價的影響,使得教師難以做到將研究、寫作與專業發展融為一體,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研究與寫作相結合。受此影響,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只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卻無法做到通過文字表達來“解決問題”,也無法理解和不愿意接受這種方式。主觀將實踐與理論脫節,不依賴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是導致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缺乏參與教科研動力的重要因素。
3.3 “形式到內容”之困
受邊疆民族地區自然環境、生活習俗、文化觀念等影響,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性格憨厚、實在、耿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做事隨意性大、工作不夠嚴謹、個性執拗且不愿改變自我等實情。對臨滄市118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66.9%的受訪教師表示“體育教師開展教科研就是一種形式,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研究過程與研究成果很難解決實際問題”;62.7%的受訪教師表示“通過教科研成果解決問題耗時太長,體育工作中的問題現場就可以解決,這樣既直接又有效”。分析發現,中小學體育教師認為“開展教科研工作是一種形式”的錯誤認識,實則是在形成研究問題、收集資料、獲得研究結論等方面遇到困難的具體表現。對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而言,探究體育問題是需要獲得研究工具的幫助的,也是需要獲得外界的科研支持的,教師們“希望外界能夠提供較為完備的研究技能、工具和方法,希望外界對教師所要開展的教科研主題要素進行嚴謹而系統分析,以幫助教師確立其作為研究者的主要角色和主體功能”,然而現實情況是,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在自身研究知識匱乏的同時又很難獲得外界幫助,教師們在沒有科研團隊支持下單打獨斗開展教科研活動的結果是——研究過程流于形式,研究成果缺乏價值。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看待教科研工作的簡單粗暴與開展教科研工作要求嚴謹細致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得“教科研無用”的抵觸思想逐漸戰勝了科研能力弱的實情。教師不了解教科研工作的價值,不會有效運用教科研成果指導工作是導致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缺乏參與教科研動力的主要因素。
3.4 “理想到現實”之困
現代教育發展要求教師不斷的學習、探究教師角色發展中所面對的各種教育教學問題。對臨滄市118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67.5%的受訪教師表示“自己當前所掌握的體育專業知識在開展體育教學完全夠用了”;52.3%的受訪教師表示“當體育教師很好,既可以鍛煉身體,工作又輕松”;82.4%的受訪教師“對當前的工作狀態很滿意,對自身的體育專業知識比較自信”;65.1%的受訪教師“從未考慮過未來職業發展問題”。綜合分析發現,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對當前的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認識并不充分,表現為:一方面是安于現狀,缺乏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工作方式方法等進行創新思考;另一方面是鐵飯碗思想嚴重,未意識到當前教育改革將會決定未來個人職業生涯的走向。專業惰性是導致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缺乏參與教科研動力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4? 突破當前教科研困境的路徑分析
4.1 抓住教育助力扶貧攻堅機遇,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扶貧必扶智,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貧攻堅戰中的最短板,扶貧攻堅就是要克服教育這塊短板”。改變邊疆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現狀,要從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著手,要全面深化和落實教師能力提升工程,突破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困境,一方面要利用好國家針對校際、城鄉、東西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狀所實施的區域間教育資源交流機會,爭取更多的教育發達地區體育教師支援邊疆教育扶貧指標,通過內地體育教師“手把手、結對子”工程,幫助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提升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邊疆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主管部門要破除“坐、等、靠、拿”扶貧思想,要重視并積極落實國家的師資培訓計劃、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跨世紀園丁工程等發展教育的優惠政策,利用好教育培訓平臺、互動平臺、交流平臺、公益平臺,主動為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創造學習機會。
4.2 抓住“新課改”契機,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稱“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中國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改”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具體落實在于每一位教師、教科研工作者的積極參與。首先,體育教師要熱愛體育學科、熱愛體育專業,要認識到體育課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和了解“新課改”,創造性的開展教科研工作;其次,體育教師要認識到教科研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創造并利用好教科研平臺為體育教育教學服務。從學校整體發展來看,教科研工作、教學工作、德育工作是學校發展的三駕馬車,教育的發展需要學校,學校的發展需要教科研。中小學未來的發展需要教科研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這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學校發展到更高層次的內在需求。
4.3 完善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科研伙伴關系,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以大學為主導,搭建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科研伙伴關系已成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科研發展的新趨勢。西方國家的多年經驗啟示,伙伴關系是教師教科研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理想載體,而教師教科研則是伙伴關系中的活動內容與焦點。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有大量的學校體育研究熱點,大學則有豐富的體育科研資源,進一步完善中小學與地方高校、與省內高校或國內高校之間的研究合作,通過搭建教科研平臺,構建不同層次、不同結構類型的教科研團隊,是提升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4.4 構建中小學教師科研的多層次支持系統,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完備的教科研支持體系是激發教師參與教科研動力的來源,構建多層次支持系統要從提升教師科研意識和技能的措施、細化教科研獎勵機制著手,要完善從宏觀到微觀、從校內到校外、從共同體到個體等多層面的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支持系統。要實現“教科研成為體育教師的心智習慣和工作方式”,學校應從教師科研共同體、學校研究文化與結構性條件等方面完善內部支持系統,從“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科研意識與技能培養方面強化教師個人因素,同時還要加強外部合作力量的引入。
5? 結語
突破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困境,全面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是適應基礎教育改革、推動農村教育改革與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意義在于:有利于提升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業價值,幫助其重新發現個人知識的價值,進而培養教育創造力和教育活力;有利于提高邊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素質,加速其教師角色轉變,盡快適應新時代對教師職業發展提出的能力要求;有利于擴展和重構知識生產中的權利關系,進而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的教育公平與正義。
參考文獻
[1] 潘懷林.提升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要做到“六抓”[J].中小學校長,2018(2).
[2] 郭兆峰.課改背景下學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導正[J].中國教育學刊,2010(1):22-24.
[3] 趙正越,米俊魁.中小學教師科研現狀調研——基于2011-2017年呼和浩特市教育科學規劃辦立項微型課題的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 31(9):72-75.
[4] 張斌.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提升研究——從教師核心素養談起[J].教師教育論壇,2017(8):30-33.
[5] 王曉芳,熊和妮.構建中小學教師科研的多層次支持系統[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