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清照

[摘要] 目的 對于胃腸外科臨床護理帶教工作中應用互動溝通模式的具體方法以及應用價值施行分析。方法 選取該醫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100名施行分析,對于所選10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通過隨機法加以分組,其中5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對照組,其余5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互動溝通模式教學作為研究組,對比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的理論成績以及操作成績情況。結果 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不同教學模式之后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對于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開展互動溝通模式教學效果理想,能夠強化師生交流,激發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質量獲得提高。
[關鍵詞] 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互動溝通模式;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a)-0143-02
臨床實習屬于實習生從理論學習轉化為崗位實踐的過渡時期,同樣屬于實習生從情感、認知到實際動手操作技能獲得提升的關鍵階段,護理實習生來到臨床實習的目的為充分理解并且掌握各類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為畢業之后開展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胃腸外科患者的疾病種類比較復雜,病情普遍危重,患者疾病變化速度快,所以胃腸外科需要做好臨床護理帶教工作,使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利用實習,了解胃腸外科常規護理,具備專科護理技能[1]。該文選取該醫院胃腸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護理實習生100名施行分析,對于所選10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通過隨機法加以分組,其中5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對照組,其余5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互動溝通模式教學作為研究組,對比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的理論成績以及操作成績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醫院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100名施行分析,10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中男性10名,女性90名,其中本科護理實習生48名,大專護理實習生52名;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22歲,平均年齡為(20.5±1.9)歲。對于所選10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通過隨機法加以分組,其中5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對照組,其余50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互動溝通模式教學作為研究組
1.2 ?方法
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全部接受同批帶教老師進行帶教,在出科之前接受科室理論知識以及操作技能考核。對照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傳統教學模式:根據教學計劃,每周開展教學查房1次,小講課1次,每個月組織疑難病例討論1次,整體教學期間著重與教師講解以及示范[2]。
研究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互動溝通模式教學:依照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的具體學歷,帶教老師結合胃腸外科疾病特點,在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進入科室時,告知其胃腸外科常見疾病和各項操作內容,為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發放學習相關資料,指導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通過網絡資源對實習中遭遇的困難以及疑惑進行查閱,針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無法解決的問題,護理實習生利用微信或是面對面形式咨詢帶教老師,和老師共同解決問題;教學查房通過帶教老師對疾病種類進行布置,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自行準備病史資料,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提出問題,在小組中開展討論,找到問題答案,最終通過帶教老師進行點評;每批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出科之前,小組同學舉薦1名護理實習生開展小講課,講課內容自行決定,課堂中需要積極鼓勵護理實習生提出問題,由帶教老師進行點評,告知其不足與優點;每1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分管4個床位,主要負責患者的出院、入院、圍手術期、用藥以及疾病健康宣傳教育,帶教老師指導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依照患者的實際年齡、文化水平、經濟情況以及性格等,為其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帶教老師對于患者接受宣傳教育內容掌握程度施行抽查,對于宣傳教育內容不足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帶教老師需要在帶教期間,為其開展強化講解與培養,不可直接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說教,避免護理實習生和帶教老師之間出現隔閡;由于胃腸外科患者的病情非常復雜,因此帶教老師需要培養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觀察能力,帶教老師重視引導護理實習生,使其自行觀察引流管的引流情況,其中包含引流量、顏色以及性質等,同時陪同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到患者床邊介紹相應表現,使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更加直觀并且形象地對待所講內容,帶教老師同時需要指導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判斷活動性出血的具體指征,活動性出血的臨床表現癥狀和對患者引發的不良后果,護理期間,需要提高對引流管護理與清潔的重視程度,確保引流管的通暢;每周按時舉辦小總結1次,總結形式自由,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能夠提出自身所見所聞、疑難問題以及對帶教老師存在的意見等,帶教老師依照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提出的實際問題,對教學計劃加以調整;在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出科之前,指導其完成對科室參與帶教老師評價工作,保證帶教老師和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之間做到互評互促,針對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反映良好的帶教老師,需要在年度評優中進行優先考慮,對于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多次反映不好的帶教老師,需要酌情取消其帶教資格[3]。
1.3 ?統計方法
利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不同教學模式之后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對于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滿意度分別為100.0%(50/50)和84.0(42/5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730,P<0.05)。
3 ?討論
由于護理科學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于護理人才培養的需求隨之升高,護理實習期間,怎樣幫助護理實習生良好的完成從學校到臨床的過渡,需要現在帶教工作的主要課題。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無法適應現在護理教育的發展,傳統教學中護理實習生處在被動學習狀態,帶教老師通過自身帶教經驗對其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時間加以安排,沒有充分尊重護理實習生的自身意愿,引發護理實習生學習效率下降,欠缺針對性,患者帶教老師講什么,護理實習生就跟著學什么,十分容易使護理實習生出現依賴性,無法調動護理實習生學習熱情[4]。
互動溝通模式屬于一類新型教學方式,將帶教老師與護理實習生一起參與到整體教學工作中,將師生互動作為特色,充分發揮護理實習生主觀能動性,進行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患者宣傳教育以及小講座中,積極鼓勵護理實習生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分析問題,利用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不但可以幫助護理實習生有效結合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還可以對所學知識做到更好的理解與記憶,顯著提升團推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護理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技能獲得顯著提升[5]。根據該文的研究結果可見,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接受不同教學模式之后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胃腸外科護理實習生對于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胃腸外科臨床護理帶教工作中應用互動溝通模式教學,可以充分培養護理實習生的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使帶教老師與護理實習生緊密聯系,提高帶教老師與護理實習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增進感情,在護理工作中做到良好的配合,顯著提升護理工作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蓓.互動溝通模式在胃腸外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34):149-150.
[2] ?高穎佳.床邊教學在胃腸外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5):127-128.
[3] ?王麗萍.基層臨床護理帶教評估結果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2019(8):75-76.
[4] ?袁媛,陸巧蔥,吳國新,等.微信公眾平臺在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7):137-138.
[5] ?吳穎,劉麗娟,范桂紅,等.護理臨床帶教中對實習護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5):315.
(收稿日期: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