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姣娣

[摘要] 目的 探討心胸外科護理教學中應用微課結合PPT多媒體教學法的效果。方法 選擇該校2017級大專護理3班的70名護生作為觀察樣本,依照單雙號法分為對照組(n=35)和實驗組(n=35),對照組予以傳統PPT多媒體教學法,實驗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微課輔助教學,對兩組考試成績及護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護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評分以及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均較對照組高,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微課結合PPT多媒體教學法可顯著提高胸外科護理教學效果,具有推廣和普及價值。
[關鍵詞] 心胸外科;PPT多媒體教學法;微課;護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a)-0145-02
心胸外科護理學是涵蓋多個學科和多個系統的護理主干課程之一,其理論知識具有多且難、深且散的特點,會增加護生的理解和記憶難度。所以合理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對促進心胸外科護理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微課作為網絡課程的一種新型資源,也是重要的課前預習載體,以情景設定某一知識點、學科或教學環境的方式,開展不同形式的學習,將微型教學視頻視為載體完成預習、復習任務,可促使自主學習效果進一步提高[1]。該文選擇該校2017級大專護理3班的70名護生作為觀察樣本,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校2017級大專護理3班的70名護生作為觀察樣本,依照單雙號法分為對照組(n=35)和實驗組(n=35)。對照組男護生為5名,女護生為30名,最小年齡為18歲,最大年齡為21歲,平均年齡為(20.6±0.5)歲;實驗組男護生為6名,女護生為29名,最小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20.8±0.6)歲。將兩組以上一般資料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比較意義。
1.2 ?方法
由同一教師為兩組護生進行授課,選擇《外科護理學》之中有關肺部、心臟、食管疾病以及膿胸、胸部損失的護理作為教學實踐內容,共設定6個臨床見習學時,同時設定8個理論學時。對照組的教學方法為PPT多媒體教學法,根據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學計劃、目標作出的規定以及教學大綱內容,教師負責進行授課,對總目標需予以階段性分解和重點介紹,課后應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由護生執行復習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實驗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微課輔助教學,內容主要為:①結合微課的特點,由外科護理教研室組織外科老師共同分析既往教學任務和學習者的具體特征,同時篩查、斟酌心外科護理要點,再進行梳理和最后的整合,確定護理教學的難點、重點、疑點為肺癌術后體位護理、胸腔閉式引流護理等心臟疾病和食管疾病、胸部損傷、膿胸、肺部疾病等,微課開發的內容以術后操作難度較大的病例,制作時長為10 min左右的微視頻;學習委員在教師結束授課后需對重點、難點進行集中反映,教師以此為依據制作補充微課視頻,應注意的是錄制視頻時需選擇簡單易懂的文字和語言,保證PPT盡可能達到簡練生動的標準;②對學習平臺進行創建,教師負責成立QQ群或微信群,并定時將微視頻傳到群中;③護生在課后可通過手機或電腦對微視頻進行自行下載,自主完成知識點的復習,通過翻轉課堂模式自主對微視頻中的內容進行學習;與之同步的是,教師和護生可通過QQ群或微信群進行交流溝通,幫助護生及時答疑解惑。最后由教師在課堂上分析解釋教學視頻中的重要內容。教學結束后通過盧綸知識、臨床見習技能操作閉卷考試的方式評價兩組取得的教學效果。
1.3 ?觀察指標
理論考核內容的制定依據教學內容,流水批閱工作由教研室老師負責;操作技能的考核內容主要是胸腔閉式引流護理技術,科研室老師制定考核評分的具體標準;以自制調查問卷的方式評價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問卷需要當場收回,選項共設定為3項,即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人數/總人數×100.0%。
1.4 ?統計方法
相關數據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考試成績、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各選擇(x±s)、百分率(%)行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開展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護生考試成績的差異
實驗組護生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均較對照組護生高,兩組護生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護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的差異
對照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為77.1%,其與實驗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97.1%相比,實驗組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心胸外科護理內容具有繁瑣、復雜的特點,同時其課時非常緊湊,涉及到的信息十分廣泛,因此大多數護生無法充分掌握有關知識的具體難點、重點、疑點所在,從而大大增加學習難度。傳統教學方法將“教”作為主要側重點,其僅僅是將學習的內容傳授給護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整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2]。微課的提出和應用,為臨床護理教學提供了新的選擇。微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在線或移動學習的方式,利用錄制1 min視頻音像或聲頻課程的方式明確教學內容中的主體或關節概念。國內相關學者指出微課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課堂教學視頻,通過設計相關教學內容做好教學反思、練習測試等一系列教學任務,達到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的目的,通過視頻分享教材課件的方式使相關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3]。
相關研究學者指出[4],一般人注意力集中時間可持續10 min左右,但傳統教學方法的學習效率僅達到20%,而視、聽聯合教學的方式,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至70%。傳統PPT多媒體教學法往往選擇在固定時間講解理論知識給護生聽的方式,通過老師講授、示教等方式,指導護生進行臨床各項實際操作,雖然其直觀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強,但如果護生人數多,部分護生不僅無法看清教師的操作示范,還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降低其操作水平。微課時長一般為10 min,以“小而精”的內容為主,借助多媒體終端設備進行播放的方式,通過對情景化、趣味化的教學場景進行設計的方式,詳細講解心胸外科護理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在對臨床操作技術進行演示的過程中配合講述,可使護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顯著提高,同時有利于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并對教學空間進行有效拓展,使教學時間明顯延長。學生在課后借助電腦、手機等隨時查看和了解微課課程中提出的難點、重點,可徹底擺脫傳統課堂教學的乏味和枯燥感,促使護生各方面技能明顯提高[5-6]。微課可將護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提高其自主學習興趣,增進護生之間的良好交流,從而有效提高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整體教學效果,使臨床護理教學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得到真正的實現[7]。該次研究中,實驗組護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及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均比對照組高(P<0.05)。由此表明,微課結合PPT多媒體教學法可顯著提高胸外科護理教學效果,具有推廣和普及價值。但微課輔助教學同樣存在不足之處,例如,學生會過度依賴微視頻,課堂上很容易不認真聽講,使課堂教學質量受到影響;微課只是針對性地講授個別疑點、難點知識,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會對學生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掌握知識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微課與PPT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可進一步提高心胸外科護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可方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難點、重點知識,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袁銘,吳賓,鄧龍祥,等.微課結合PBL教學法在心力衰竭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心臟雜志,2019,31(1):115-117,121.
[2] ?吳優娟.微課教學在胸心外科護理實習生實訓中的應用[J].大醫生,2018,3(8):154-155.
[3] ?鄧偉.微課結合PBL教學法在中醫骨傷科學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6):8-9.
[4] ?高志,宋帥.標準化病人結合PBL教學法在國際學院留學生胸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管理,2017,3(S2):86-88.
[5] ?葉汪沁.微課結合PPT多媒體教學法在心胸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32):168-170.
[6] ?宋琦,祖國勝,宋偉.微課結合翻轉課堂模式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6):105-106.
[7] ?郭琳.微課結合PBL教學法在外科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6):9-12.
(收稿日期: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