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陸
開場1分鐘65億元,1分36秒超百億元,全天成交額達268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5%。今年“雙11”阿里斬獲的這串數字背后,電商直播功不可沒。
在電商直播的全鏈條里,核心是人。“OHMY GOD !”“買它!”“太好看了吧!”……一年前,可能你并不知道李佳琦是何許人也;但如今,只要聽到上述幾句,十有八九都能想到那個直播間里涂口紅“帶貨”的電商網紅。
1998年修訂版的《新華詞典》對于“前途”曾給出一個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例句: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如今,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或許不算世俗意義上的“有前途”了,但新的技術和消費場景賦予了“售貨”更多的可能性,也帶來更多關于“前途”和“錢途”的想象。
李佳琦曾創造365天直播398場、5個半小時直播營業353萬元的紀錄,粉絲數也從數十萬漲到逾千萬。報告顯示,今年“雙11”淘寶直播成交近200億元,超過50%的品牌商家通過直播獲得新增長。而國內百貨單店銷售之首的北京SKP,去年全年銷售額也不過135億元。
李佳琦們給商業帶來的變革意義,已經超越了數字本身。對于品牌而言,請明星代言、做相關廣告等長期投入,很難衡量轉化效率;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更多了,但注意力更稀缺了。在這種情況下,左手品牌、右手消費者的電商網紅,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層層經銷商,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在他們1.5倍速的高亢聲調中,在一排排“已買”的評論刷過時,在“相信我,買它!”的口號叫響那一刻,消費者的信任值和購物欲,同直播間里優惠倒計時帶來的腎上腺素一起飆升,然后迅速轉化為粉絲數、銷售量和成交額,秒速“到賬”。
直播間里充滿無限可能。快手、抖音等社交平臺也都分了直播帶貨一杯羹。帶貨場景也越來越豐富:中外網紅現場連線、電商網紅和馬云同臺直播比拼;少數民族姑娘小伙直播展銷民族產品;扶貧第一書記來幫著老鄉賣山貨……形態多元、場景復合,傳統消費場景的時空邊界被不斷拓寬。
如果說電商直播改造了售貨的邏輯,讓人找貨變成讓貨找人,那么李佳琦們則是重新定義了網紅的影響力。電商網紅不斷突圍,頻繁互動,少了廣告味兒,多了些熟人推薦的信任感;精致人設,“口紅一哥”“直播一姐”的形象在直播中不斷被鞏固;趣味內容,連口頭禪都極具個性化,便于病毒式傳播。這些最終促成了“人”的出圈,電商網紅自身也成為消費主義時代的別樣文化符號。不過,也別只顧著艷羨絕大多數資源和紅利被頭部網紅虹吸,要知道,風口之下仍有苦苦掙扎的海量主播們。
就在此刻,互聯網上仍有很多直播間在“營業”,撩撥消費者的心。隨著5G、VR等技術的突破,電商直播仍大有可為。但其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產品質量“翻車”、網紅粉絲互掐、流量評論造假等問題浮出水面。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或許我們不必糾結于要不要在直播間買東西,但至少得學會像馬爾庫塞說的那樣,區分真實的需要和虛假的需要,避免成為“單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