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蘭

2019年《小丑》劇照(左)。2008年《蝙蝠俠:暗黑騎士》劇照(中)。1940年,小丑在漫畫《蝙蝠俠》中首次登場(右)。
今年,由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電影《小丑》在全球大放異彩,不僅斬獲了第七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10最佳影片金獅獎,更在全球狂攬9.85億美元(約合69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截至11月10日)。影片以美國DC公司同名漫畫角色為基礎,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脫口秀喜劇演員由于生活的困窘漸漸走向精神崩潰,最后在哥譚市開始瘋狂犯罪生涯,成為蝙蝠俠夙敵“小丑”的故事。
小丑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反派角色。在美國媒體票選的漫畫角色中,這個形象常年穩居反派角色第一的位置,甚至和蝙蝠俠、超人、蜘蛛俠一起,并稱為4個最受歡迎的漫畫角色。
1940年,小丑首先出現在漫畫《蝙蝠俠》中。最初登場時,小丑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殺手,用一種讓人笑到死的毒氣殺人。本來預定出場幾次就安排他死掉,編輯出面干涉,才留下他一命。后來,他在一個化工廠行兇時被蝙蝠俠阻止,意外跌進試劑桶中。面對嚴重毀容的打擊,他狂笑不止——“小丑”的經典形象從此誕生。
之后,這個角色逐漸壯大,開始了漫長的犯罪生涯。在他殺死的重要人物中,包括哥譚市警察局長戈登的女兒(蝙蝠女)和妻子。痛失親人的打擊差一點把這位哥譚市的守護者逼瘋——而這正是小丑的目的,他的犯罪不為圖謀錢財,而更像是一個賭局,挑戰那些所謂的合法秩序,以及人性光明與黑暗的邊界。
蝙蝠俠更是他屢屢挑釁的夙敵。在和蝙蝠俠的多次交鋒中,小丑往往占盡上風。在克里斯多夫·諾蘭那部著名的電影《蝙蝠俠:暗黑騎士》中,蝙蝠俠好不容易抓到了作惡多端的小丑,但當小丑墜下樓時,還是出手拉住了他。他們打的是一場心理戰——如果邪惡與殺戮占據了蝙蝠俠的內心,小丑就贏了。小丑抱定人性之惡,“瘋狂就像地心引力,只需輕輕一推”,便能將所有理性正義之人逼至崩潰。
在小丑看來,所有人都帶著人格面具生活,蝙蝠俠也不例外。作為哥譚市首富,他在白天是花花公子布魯斯·韋恩,到了夜間才穿上昂貴的戰衣,法外執法。那張黑色的面具,掩蓋了他的身份和內心。與之相反,小丑的臉就是他的面具,或者說,他的面具就是他的臉,他所呈現的是人性最赤裸的真實和復雜。
小丑真正的名字、出身和經歷,在漫畫里雖有一些設定,但大都語焉不詳。而在這部最新的《小丑》里,超級英雄的故事充滿了濃重的社會現實感,小丑的經歷和心理變化被細細道來。小丑何以成為小丑?一個可憐的底層小人物如何走上犯罪之路?這部電影有如一面人性和社會之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