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民 (山東泰安市泰山區上高街道西張店小學)
各位老師:
今天上午學校舉行了教師基本功大比武。我們都知道,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扎實基本功的支撐,唯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讓我們越走越遠。在上午的比賽中,我看到了許多教師的精彩展現,也看到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現針對所見所思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一起品味一個小故事。
一只公雞很羨慕展翅高飛的老鷹,它便拜山中的老鷹為師學習本領。公雞學得很認真,老鷹也使出渾身解數,教得格外用心。一晃幾載過去了,公雞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就告別了老鷹師傅。得意揚揚地踏上了歸程,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孔雀。“聽說你學會飛翔了,學得怎么樣?”“其實,飛行沒有什么神秘的,簡單得很,我早已經學會了。”公雞驕傲地說。“你既然學會了飛行,那為什么不飛回去?”公雞一愣,沉默許久。“雖然我學會了飛行,可我已經習慣了走路。”公雞不好意思地說道。此時,站在山頂的老鷹無奈地望著“徒兒”。
我們姑且不論公雞學得如何,老鷹教得如何。單看公雞拜師學藝的勁頭,足以看出學習的心態:超越自我,實現夢想。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明明“技藝到手”而不用,習慣性地揣著新技術走著老路,根深蒂固的習慣讓公雞走進了怪圈之中,學前沖動,學時激動,學后不動。犧牲了時間,搭上了精力,賠上了財力,結果呢?由此聯想起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教育深入發展的今天,以往那種“一支筆,一張嘴,一本書”的模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發展要求,提升教師素質,夯實專業素養成了當下的呼聲。于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與時俱進地開展了具有針對性、前瞻性的教師培訓活動,遠程研修、校本培訓、青年教師N+1、名師工作室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呈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無論是培訓的主辦方,還是參訓的教師,無不是激動地學習記錄,揣著“滿滿的”收獲想大干一場,可面對教育現實,教師又都不由得地“飛”回了陸地,“一步一個腳印”蹣跚而行。究其原因,很多教師認為,“我也想創新一下,可現實就和你要分,差一分難倒英雄好漢。面對50 多名學生,還是老辦法見效快。”于是,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別管白貓黑貓,考個高分就是好貓,教學成了“考試”的陣地,師生攻打的是“高分”的堡壘,即使精疲力竭也“樂此不疲”。如是地重復“昨天的夢”,師生發展成了口號,教育的發展也變得緩慢而又沉重。
教師的成長不應止于“重復動作”,而應在學以致用中做出“創新動作”。教師的發展離不開持續的學習、反思、實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開闊自己的教育視野,提升自我專業素養,在消化吸收應用中,讓理論落地生根,做到學、用結合,拋棄“三分鐘熱度”式的行為,摒棄習慣性自我的思維定勢,立足實際,不斷創新,走出適合自己的教育路子來。綜觀名師的成長歷程無不如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從不重復自己,靜心的學,潛心的用,癡心的思,誠心的改,不為短視所困。漸漸地,在歷練中,收獲了詩意的教育生活,取得了教育的成功。
教師不要習慣止于“常規動作”,而應在知行合一中善做“自選動作”。在教育實踐中,有些教師總習慣于“常規動作”而不思得失。亦步亦趨的培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樣樣俱全”里看不出新意之舉,教師始終囿于“常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行不行隨大流的意識讓其原地踏步。眾所周知,無論何種“常規動作”,只是給教師成長提供了一個“知”的機會,如何把“知”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成為事業發展的橋梁,則需要教師“行的自選動作”的有力支撐。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說到底,教師的成長是自己的事情,一味地依靠外力終究行不遠,走不深。沒有自發自動自覺的個人教育行為,就沒有教師良性持續的深入發展。課堂是教師成長的生命線,學生是教師發展的事業線。唯有把所學之“知”扎根于課堂,行走于教育教學里,切忌學時頭腦發熱,學后棄之的現象,在教育的“瑣碎”間追尋教育理想,在教育的實踐中更新教育觀念,我們就會獲得職業發展的幸福。
教師的發展絕非一日之功,總會受到許多外界因素的干擾。但教師這個“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要主動地走出“習慣性自我”的惰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戰勝自我的行程中,教師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