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軍 (山東泰安市泰山區教育局)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在看到一些教師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的同時,也會看到有些教師一旦榮譽滿載、功成名就之后,便會產生自滿自足的心理,從而失去不斷前行的內動力,伴隨而至的是“職業倦怠”的降臨。究其緣由,在教師成長的道路中,有些教師把各種榮譽、稱號、職稱等的獲得看成“保身的資本”,擁有之后心中便會產生懈怠感,不由得進入了自己的“舒適圈”里而自得其樂。漸漸地,頭腦和思想生銹,甚至于老化、癱瘓。這就會極大地遏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有這樣一則故事:大學教授給學生們上最后一節課。課將要結束時,教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還畫上了一個人、房子、汽車、親人、朋友,“這是你將來的舒適圈,里面的東西對你非常重要,在里面,你會感到很安全,很舒服,沒有憂愁和危險。”教授對學生們說。“當你離開這個圈子的時候,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教授接著問道。有的說害怕,有的說不可想象……教授拿起筆在圈外面又畫了一個圈。“可是當你走出這個安逸舒適的圈時,你會擁有更多的財富,你的人生之圈也會越來越大,你才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不可否認,每個人的骨子里都有一個“舒適圈”,而且在不同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的“舒適圈”。憑著年輕朝氣的資本拼上幾載,功成名就榮譽滿載之后走進“舒適圈”優哉過日子,等待著“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婆”;年富力強正值發展的美好時光,卻借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念想舒適而行;本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時期,滿口的“讓年輕人去干,我都這么老了”中身著舒適步入圈中,數時等待中消磨時光。一個個“舒適圈”束縛了教師的發展,禁錮了教師的思維。可靜心思考一下不難發現,舒適圈只是暫時的避風港,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也發生了變化,假若我們還抱著“曾有的輝煌”而逍遙,抱著“半桶水”而行走,雖能抵擋住一時,但能抗過10年、20年的旅程嗎?那真的就如同“溫水中的青蛙”般“死也不知如何”。故此,教師要走出舒適圈,這是時代的最強音,也是時代賦予教師的使命和擔當。
首先,教師要透過虛幻的光影,設計好人生規劃。朱永新說過,教育是一項充滿理想的事業,理想源自自身規劃的實現,飛翔源自事業成就的超越。不可否認,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還存在著光怪陸離、充滿誘惑的各種現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人文素養坦然面對,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人生規劃,不至于讓自己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失去目標,以致桎梏于“舒適圈”中而不拔。教師只有心裝人生設計才能知道“干什么”“如何去做”,從而自覺地摒棄世俗干擾,功利羈絆,教師也會在不斷實現自我價值中獲得職業的幸福感。
其次,改變自己,勇敢地走出“舒適圈”,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名師竇桂梅說過,教師的成長固然依賴于好的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和作為。誰來給教師創設良好的環境,是教師自己。吉林師范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吉林第一實驗小學。在教務處做輔助工作一干就是5年,先后教過語文、數學、音樂、思想品德等科目。而她的每一次代課都會全力以赴的對待,因此,她所帶的學科常常是名列前茅。幾經周折后教上了她喜愛的語文。五年的“打雜”工作,讓她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面對“教務處”這個“舒適圈”足可以逍遙自在,無憂無慮。說不定再經過幾年的風雨還能獲得一官半職。而竇老師選擇了挑戰,沒有囿于舒服的“圈”中而自得其樂,她也在走出中“事業圈”越做越大,用行動贏得了人生的精彩。所以,坦然地面對各種困難,適時地改變自己,在一次次的煉獄般的磨礪中提升和完善自己,才能在持續發展中走出一條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路子來。
最后,教師應有“不忘初心”的教育夢。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教師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勢必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坎,面對這些挫折,教師應用初心不改,一往無前的精神,用不懈的努力學習,不斷地提升完善自身素質,進而渡過一個個難關,讓自己始終站在最高層而不被浮云遮望眼。初心的堅守,給了我們一個目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就不會因走錯或走偏路而遠離航道,我們就會得到持續、有序、高質量的專業成長。
走出教育的“舒適圈”,我們的視野會更加廣闊,以一種“高姿態”審視從事的教育,而不會囿于“小圓圈”而自得。教師唯有以行促思、以思促改,教師才會得以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