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 陸益飛
2016年10月,浙江省教育廳正式發布了《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十三五”發展規劃》,文件中進一步明確指出“加快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強化學校、企業的共同責任,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和使用的契合度;以能力水平和貢獻大小為依據,構建政府、學校、行業組織、企業、學生、家長及第三方評價機構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評價模式。”
早在2015年我校就開始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試點工作。隨著汽修行業的迅猛發展,我校現代學徒制的內部評價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行業、企業參與的現代學徒制下的第三方評價考核機制。
(1)實現教考分離,評價結果更具真實性。原有的職業教育是“閉門造車”,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實施、考核評價全由學校一方包辦,學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通過研究英國學徒制與德國雙元制,我們發現教考分離的第三方評價是維系現代學徒制生命力和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學徒最終實習合格并獲取真實性、公正性與可靠性評價的有利途徑。
(2)雙師共導,師資隊伍均衡發展。中職汽修專業教師一般理論較好但實踐經驗不足,通過引入第三方評價,對本專業現有教師技能水平提出要求,優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實現理論、技能雙向優勢互補,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3)促進校企合作,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職汽修專業中原有的頂崗實習是整個職業塑造過程中的核心環節,是學生身份轉換(學生→準員工→員工)的必經之路。以往企業在招工時對即將接收的學生的專業理論、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等方面一無所知,而現代學徒制第三方評價恰好可以彌補這種信息不對稱,同樣,學生也提前進行工學交替,提前學習所需的技能,適應未來職業環境。
(4)增強專業吸引力,形成良好的社會口碑。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是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汽修專業則更是如此。但在傳統的教育方式和評價體系上,學校無法將本專業做到與企業文化與時俱進,與企業一線技術同步發展,長期以來,其就業率、企業滿意度、社會口碑并不是很理想。汽修專業引入第三方評價無疑是倒逼學校解決這些問題,讓學校與企業走得更近,讓學生的專業技能與企業技術實時同步,實時調整校內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形成企業滿意、社會滿意、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的良好口碑。
(1)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的不同影響著評價視角的不同。原有的實踐評價考核中,以教師為評價主體,現代學徒制的第三方評價中,企業的維修師傅、售后經理、車間主任這一評價主體占有最大權重,也是讓學徒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
(2)評價內容多維度。現代學徒制以學習專業技能為核心點,結合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融入企業文化的適應性,除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評價內容外,應將合作意識、實習態度、再學習能力等納入評價內容的指標,形成硬指標和軟指標相結合的多維度考核。
(3)評價內容的梯度性。現代學徒制是以學習專業技能為核心,根據學徒的現有專業知識,搭建具有梯度并可實現動態調整螺旋上升的專業崗位技能任務。對于汽修專業學徒來說,在學徒實習第一階段,以汽車常規保養為主,其考核評價確定為汽車保養作業流程,在學徒實習第二階段中,以汽車常規保養為主,融入汽車診斷內容,提升學生崗位技能的梯度性和專業技能的系統性。
(4)評價考核的靈活性。在傳統的頂崗實習下,學徒的最終考核成績大多以實習報告和文字性的實習鑒定進行評價,缺少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在現代學徒制的背景下,根據崗位任務不同,可以選擇獨立操作或合作操作,可以選擇一個項目或某一任務,可以選擇理論考核或實操考核,可以選擇過程展示或成果展示。第三方評價考核的靈活性是對現有評價體系的補充,使得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更具實效性。
(1)政府、行業統籌資源,協調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實行必須是自上而下的推進運行,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系統地規劃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和第三方考核評價工作。政府和行業協會可建立由行業中的專家、優質企業中的技術骨干、一線技術人員等組成的第三方考評團隊或考評機構,充分考慮知識技能的通識性、普適性和品牌專業性,制訂出學徒應當具備的基本技能和職業素養在內的考核評價指標,進而推動實質性的第三方考核工作。
(2)優質企業參與培養,提供保障。現代學徒制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校企合作的問題,是傳統校企合作的深層次的人才培養架構,校企共贏是現代學徒制能夠有效運轉的基礎保障。從我們實踐的角度看,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儲備人才,而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恰好是培養人才的有利平臺。原有的頂崗實習結束后,許多學生因對企業文化的不熟悉或是企業對學生不夠重視,導致這部分學生跳槽或放棄現有專業,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是缺失的。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應能夠引領產業發展,具有完整的內部培訓體系,真正熱衷于職業教育而非以利益為先。因此,優質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一方面能夠提升學徒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企業文化的不斷滲透和雙師共育,也促進了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再學習和對企業的忠誠度,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專業價值觀,當然,這將是作為第三方評價考核的有力保障。
(3)學校教育轉變角度,奠定基礎。職業教育“圍繞產業辦專業,依托企業建專業”,將專業建立在產教融合的“教育鏈”上,學校教育應當打破原有“自教自考”的格局,將更多的學生評價交付給行業、企業,讓學校教育與企業一線接軌,形成“產教”共融合、共同步、共發展的局面。
(4)校內校外共考核,強化技能。從目前現代學徒制的實施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校內教學過程中企業參與教學及考核,二是企業實習中企業主導教學及考核。
在政府、行業的協調推動下,建立現代學徒制的校企教學團隊,由校企共同構建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考核機制,將企業的常規保養、易損件的維修更換等典型任務引入校內,并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授課,以企業的標準和要求進行階段性或終結性考核。
而現代學徒制中學徒在企業中進行實習時,除實踐技能操作外,企業還應建立企業教學課堂,將企業的實操典型任務與理論課程內容有效結合,強化理實一體,實現學徒的技能梯度培養。
我校在兩年多的實踐過程中,先后在15級和16級學生中進行了試點,學生家長和企業滿意度均得到明顯提升。下面就圍繞第三方評價而展開的一系列相關實踐工作總結如下。
(1)構建了企業人才庫。基于現代學徒制優勢平臺,依托骨干企業內的維修技術人員,組織企業的技術主任、維修技師、一線師傅共同建立汽修企業人才庫,實現人才的整合共享,為現代學徒制的教學和考核評價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2)實行了校企共教學、共考核。健全了學徒管理,建立了“雙導師”管理等相關制度,形成企校共同實施、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的教學運行與質量監控新局面。
在校內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企業進校參與學生核心課程項目的專業技能考核。例如選擇汽車機電維修專業方向的學生在學習了汽車二級維護的項目后,企業師傅進校作為第三方評價,對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等作指導后,學校安排學生分批進入對應合作企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徒實習,在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的共同指導下承接業務,進行生產性崗位實踐。期末的校內專業技能考核中,從人才庫內邀請企業人員參與第三方評價。
(3)建立了梯度性實習任務,明確多維度考核內容。根據專業技能由淺入深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原則,以機電維修方向為例,在經過第一階段的二級維護技能學習后,進行第一階段的學徒實習和第三方評價考核;在掌握二級維護的技能基礎上,專業技能逐步提升,將易損件的維修與更換作為第二階段的技能學習,其企業實習和第三方評價考核的內容也做出相應調整;當完成第二階段的技能學習后,將故障維修類項目作為第三階段的技能學習,其企業實習內容和第三方評價考核的內容同樣做出調整。實習任務逐步提升,第三方評價的考核內容也進行調整,從而完成對學徒的全面培養。
在每一階段的實習過程中,明確了專業實踐能力、職業素養及品牌認知的多維度的考核內容,從而更好地實現學徒全面發展。
第三方評價主體從職業學校內部向外部轉移,行業企業日漸成為評價依靠的主要力量,評價方式體現出開放性特征,評價指標實現了多維度變化,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等被納入到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標體系之中。
在汽車行業不斷發展和轉型變化過程,第三方評價成為了中職汽修專業發展改革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以往評價模式的弊端,為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注入了動力,有利于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