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彭 靜
我國目前的現代學徒制主要參與主體有政府部門、職業院校、企業及相關機構等。其中政府和職業院校是現代學徒制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企業參與學徒制培訓的主動性不強,沒有發揮企業在學徒制教育中應有的作用。為了保證校企雙方參與學徒培養的積極性,保障學徒技能培養的質量,順利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我校汽車類專業選擇貴州汽車修理公司,作為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合作企業。雙方合作基礎良好、合作意向強烈、合作機制健全、合作程度深入,在校內建有生產性實訓基地,“前廠后校”的條件實訓有力地保障了現代學徒制項目的進行。
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是國家級示范專業、省級骨干專業,目前在校生710人。在60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以人才培養質量為生命線,以校企合作為關鍵點。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廠中校”“校中廠”“做中學”“學中做”的辦學理念。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積淀了豐厚的專業底蘊,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8%,專業對口率超過95%,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貴州汽車修理公司是貴州省一類維修企業、國家級誠信單位,企業特別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早在1996年就與我校聯合辦學,把汽車專業的實訓課搬到修理公司廠里去。學生每周3天上課,3天進廠,教學改革也由校企雙方共同策劃和實施,朝著“預就業制”“雙元制”“雙班主任制度”“雙師共享制度”“雙考核制度”等多方面進行。2006年雙方進一步合作,由學校出土地及設備,公司出資金,在校內合建了兩個4S店,既搞教學,又搞生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雙元制”教學模式。通過20余年的緊密合作,企業充分體會到校企合作帶來的利益,目前該公司有80%以上的中層干部是校企雙方聯合培養的學生。
校企雙方多年的合作,成績斐然,但仍有一些問題凸顯出來,主要有學生采用輪崗制,沒有形成固定的師徒關系,影響師傅帶徒的積極性;沒有形成契約式的就業關系,影響企業行政管理干部對學生培養的主動性;沒有形成師傅的選拔機制等。
基于問題導向,校企雙方認識到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必要性,并按照“學校+企業”深化“雙主體育人機制”,“學生+學徒”實施“雙重身份招錄一體”,“學習+生產”構建“工學交替、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教師+師傅”推行“理實結合互聘互培”,“制度+監控”建立“共建共管教學制度”5個手段,探索汽車類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實施路徑。
為推進項目實施,校企雙方簽訂學徒制合作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責、權、利”。并新成立學徒制項目管理辦公室,由企業和系部一把手擔任負責人,由原負責“雙元制”教學團隊作為成員,明確工作職責。另外,移植學校舉辦鳳凰村檢測站的成功經驗,新增管理層互派的溶血機制,參與企業在運行、生產、人員安排、教學管理等事務中的決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補局面,不斷完善雙主體合作育人的良好機制。
為推進招工招生一體化,雙方聯合制定招生招工方案。選定用2年制大專生來實施學徒制,2年制大專生有3年中職汽車專業的學習經歷,也有在汽車行業頂崗實習的基礎,能排除盲目選擇,降低流失率。通過企業宣講,學生參觀企業,參加校企聯合面試,學生雙向選擇,最終在2017級中,挑選出25名學生作為學徒。由企業按照校企聯合制定的帶徒師傅選拔標準選拔帶徒師傅,該選拔標準以師傅的人品、素養、技能為主,結合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由總經理把關,在300多名技術工人中精心篩選出25名師傅。簽訂三方協議,并舉行拜師儀式,這樣既有契約保障又有情感約束,保證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形成企業愿投、師傅愿教、學生愿學的良好氛圍。
在教學安排中,雙方協商,第一學期學生除完成職業體驗、師徒結對外,90%的時間在校學習。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實行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在業務低谷期,即每周一~周三在校學習,在周末業務高峰期,即每周四~周六進廠實踐。每個師傅帶1名徒弟,手把手向他們傳授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第四學期學生80%的時間在企業跟師實踐。
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踐訓練均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習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如機修崗位,按照維護、維修、檢測、診斷能力遞進的培養路徑,設計課程體系、訓練重點和考核標準。實現課程標準和考核標準對接職業標準。
在畢業考核時,采用標準保養和進廠故障車隨機抽考相結合,把客戶滿意度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
“雙師”團隊建設方面,通過以下途徑實現能力提升,補充各自短版,形成一支強理論、精實踐的雙導師隊伍。
(1)培訓教研,專業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訂教學標準。
(2)項目開發,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完成維修工藝改良、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
(3)科研合作,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合作研究教學質量提高等方面的科研課題。
(4)技術研討,雙師團隊定期進行技術研討,解決實際生產問題。
在制度上,從協作機制、教學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激勵機制等4個類別建設。例如在師傅帶徒津貼上,由以數量為依據轉變為與學生評教、客戶滿意度、工時量、質檢合格率等指標掛鉤;在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上,建立學徒誠信檔案,由履約情況、服務態度、客戶滿意度、考勤、著裝、紀律等多方面組成,并與“診斷+改進”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畢業生評價標準掛鉤,不斷探索適合現代學徒制的各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