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實踐教學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要求,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校內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隨著“05”方案的實施,廣大思政課教師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探尋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項目驅動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互進互補,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從實踐中去感悟并進行道德內化,體現在做中學,成為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1]在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
項目教學法是指“教師設計覆蓋教學內容的項目并圍繞項目組織和開展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項目任務學習知識、訓練能力、培養素質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方法。”[2]它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主線、以實踐經驗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強調“做中學、學中做”,融“教、學、做”為一體,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創造平臺。
(一)教高[2006]16號和教社政[2005]5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年16號文件明確提出:“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規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3]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具有指導性的作用。
(三)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項目驅動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一個“項目”或“任務”在探索中學習”,[4]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思政課教學方法的革新。
(一)項目設計
項目設計是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核心部分,是項目教學能否進行和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設計項目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把實踐教學內容設計為若干個項目。二是要突出課程教學重點,體現課程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熱點問題。三是要設計難易適中、形式多樣的項目。四是要有前瞻性,注重融入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影響的內容。
(二)項目實施
1 分組
項目實施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工作小組”,每小組為6~8人,選出組長,負責制定項目計劃、分配本小組各成員任務、組織、協調和監督項目的實施。
2 制定計劃
各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項目實施計劃,確定項目實施的步驟、方法和完成的時間。
3 實施項目
這是項目驅動教學法實施的中心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各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組長的帶領下,按計劃實施項目。在這一過程,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項目中,按各自所負責的任務,積極開展工作。當遇到問題時,成員間要溝通交流、協商解決,教師要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三)成果展示
“項目成果展示是對學生所學知識掌握得是否牢固的檢驗,是學生能力的體現和提升,更是對開展項目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見證”。[5]形式可以采用PPT 課件、調查報告、小論文等,通過成果展示,充分肯定每個學生及每個小組的勞動成果,給學生展示自己、欣賞自己的機會,又可以取長補短,促進共同進步。
(四)總結評價
在項目教學中,學生既是項目活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教師又對項目完成的情況、個人的表現及作用、成果的質量進行總結評價,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表現和項目完成的效果,指出不足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通過總結評價,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責任感。
(一)主要成效
1 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在項目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充當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任務。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擴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在項目教學中,項目的實施是通過小組來進行的,小組成員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過分工合作,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項目活動中來,學會了與人相處和合作交流,增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3 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項目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具體項目,每個學生參與了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成為活動中的主人。這樣,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項目活動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4 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通過項目教學,把實踐教學內容設計為若干個項目,組織學生自學、研究、討論、寫小論文、調查報告、制作PPT課件、匯報項目成果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成為實踐教學的主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有效實現了教學目標,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
5 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項目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項目設計、指導能力等,能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點評、歸納、總結,使教師的教學經驗得以上升一定的高度,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教師在參與指導項目教學過程中,身體力行,進行調查研究,使教學研究和學科理論研究有機統一,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升了理論的創新能力,使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6 體現了高職教育的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的要求[6]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項目驅動教學法的特點之一。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把實踐教學內容設計為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相結合,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運用知識和實際工作的能力,體現了高職教育的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的要求。
(二)存在缺陷
1 教師工作量大、要求高
要使項目驅動教學法充分發揮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要花相當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課前準備,從項目設計到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營造協作學習氛圍,準備工作量大,還要組織和引導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反思項目完成情況,而且還要具備完成項目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以應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各種未知的問題。
2 對學生的監督和指導難
在項目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監督和指導,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但是,思政課教學一般采用大班教學,小組數量多,給教師的監督和指導帶來困難。
3 對教學進度不好控制
項目驅動教學法的課堂為開放式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增多,使教師對各工作小組的進度情況不易把握,不能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教學進度進行有效的調整,導致項目結束時,有的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有的小組只能草草“收兵”。
4 對教學的評價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在項目教學評價上,容易導致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以獲取知識為本位,過分看重在項目教學中獲得多少知識,得出什么結論,而忽視對方法與過程的指導,忽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以及項目活動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7]
另一種傾向是注重最終結果,把項目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忽視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能力和素質的形成以及知識運用的考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