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俠
在國家和地方各項優惠政策扶持下,近年來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無論是企業數量、規模和技術水平均顯著提高,自2019年起,新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規劃綱要(2014—2023年)》的實施進入了第二階段,紡織服裝工業總產值和全產業鏈就業容量均要完成更高的目標。在繼續吸引東部地區相關產業轉移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地發展下游產業和提高產品附加值,在當前產業鏈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推動本土紡織服裝產品的開發是現階段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在固定資產投資、吸納就業人數、產能和企業總量等方面均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這也為下一步的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營造良好的產品創新與開發環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
近年來各級政府組織的相關活動明顯增多,為本土特色紡織服飾產品開發與設計人才提供了更多機會。如新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和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舉辦的“艾德萊斯出天山”系列活動,通過能力培訓和創作實踐、線上線下營銷推廣,旨在將文化產業與就業工作緊密結合,提升新疆各族基層紡織服裝產品設計師創新創業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使艾德萊斯綢走出新疆,帶動南疆群眾就業增收。經過幾屆的孵化,已經有一些有代表性的設計師、熱賣單品、服飾品牌嶄露頭角,在新疆紡織服裝產品設計領域產生了良好的帶動作用。為了給本土設計提供展示空間和交流平臺,2018年11月由新疆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導的首個服裝設計師創意產業基地啟動,入駐設計師工作室可面向消費者提供成衣高端定制服務,基地不僅提供場地,還包括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目的是更好地推動新疆特色紡織服裝產品的創新與開發[1]。
此外,每年在烏魯木齊市舉辦的“中國—亞歐博覽會”都會設置“亞歐時裝發布會”和“新疆十佳服裝設計師”“新疆禮物”評選活動,目的是進一步促進本土設計師的成長,提高新疆紡織品和服裝設計師的創新理念、風格及品位,提升新疆品牌價值及其在國內、國際的行業地位,堅持以弘揚新疆特色服飾文化為目標,致力于推廣本土原創設計力量發展,同時吸引各國優秀設計師前來交流。展會上也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原創作品,一些將織造、印染、刺繡、制氈等與現代時尚融合的創意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結合目前產業發展條件來看,新疆特色紡織服飾產品開發最有可能在三項條件的運用上取得突破,即:民族傳統元素、絲路文化符號和特色紡織材料。
新疆少數民族眾多,傳統服飾和紡織品各具特色,為本土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創意素材。長期以來,本土設計者往往都傾向以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為創作基調,具有代表性的圖案、色彩、款式、工藝等被反復改良和運用。經過多年的積累,截至2019年已有3位新疆設計師憑借民族風格鮮明的作品獲得了“全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的稱號。
在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求創作素材,對于打造個性化產品來說是一種可行性極高的模式,本土設計師積極挖掘少數民族元素進行再創作值得鼓勵。但如何把握傳統與時尚之間的關系更為關鍵,是去滿足對民族風格有偏好的小眾消費群體需求,還是面向大眾開發易被普遍接受的時裝,這是擺在設計者面前的重要選題。如果是前者,目標客戶群就會局限在較小范圍,個別設計師做本地品牌或規模較小的定制公司完全可以,但如果都是這種類型的產品,那么其生產規模將很難容納更多的人就業,也無法支撐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遺憾的是,當前多數新疆本土設計人才的作品整體上呈現出“民族特色有余,時尚程度不足,消費者接受度有限,推廣空間較小”的現狀,與以前相比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設計與工業生產關聯度低,也就無法對新疆紡織服裝產業有真正的幫助[2]。
在未來的發展階段,行業協會應有計劃地引導本土設計師更好地融入現代時裝工業體系,立足于產業環境、服務于行業發展的大局觀,將視野擴大到更廣闊的舞臺,通過適當地融入民族元素來促進產品的規?;a與銷售才是首要目的,只有先做到這一點才能讓創意走出新疆,借助產品來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欣賞少數民族文化,這是一個前因后果的關系。
此外,還應加大市場營銷、品牌規劃等相關內容的建設力度,以成功案例為參照,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此才能培養出真正符合新疆紡織服裝產業需求的本土設計人才。就目前來看,這方面做得較好的本土品牌是來自伊犁地區的“胡子小妞”,該企業立足互聯網,利用國內主流的電子商貿平臺推廣具有新疆民族工藝符號的系列服飾,將設計緊密聯系市場,生產環節交由代工企業,以現代化的產品開發理念實現輕資本運作,對于有志于在該領域進行創新創業的業內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新疆地處古代絲綢之路中段,東西方多元文化曾長期交匯于此,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寶藏,許多充滿異域風情的文物具有顯著的獨特性,其中一些文化符號也適合被應用在紡織服裝產品的開發中。這里不僅包括出土的紡織品和服飾,類似壁畫、日用品、陶器、人偶等同樣也為今天的設計者提供了素材。
近年來新疆本土和內地的設計師針對西域文化元素的運用不斷展開嘗試,如新疆本土文創企業針對旅游紀念品市場定制的絲巾、包袋、靠枕、T恤等,直接提取龜茲壁畫上的圖案印制在產品上,讓常見的日用品有了獨特的西域風格。除了簡單將古代紋樣轉移到新的載體上,一些設計師還選擇在造型上還原絲綢之路上曾流行過的服飾,包括毛織錦袋、香囊、荷包、披巾、刺繡帽等,并進一步嘗試將其中的一些典型元素運用在產品創新中。
從目前情況來看,內地設計師在這一領域探索更為深入,如北京的“楚和聽香”品牌參考新疆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三尊唐代女舞俑裝束,還原出連珠紋半臂、三點花紋絞纈羅面料、高腰襦裙等,通過研究和比對相關服飾文化與染、織、繡工藝,將中國傳統審美精神融入創意設計,為今后的高級定制禮服等產品的開發創造了更多可能。此外,北京服裝學院賀陽教授帶領團隊臨摹龜茲壁畫中的動物、植物等紋飾,以“四方連續”的形式組合成可運用于創新設計的圖案,提取壁畫元素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并同時融入一定的中國古代服飾特征,既呈現出明顯的中國古風,又不失時尚韻味。
與突出民族特色的同類產品開發一樣,西域文化符號在紡織服裝中的應用也存在著如何市場化的問題,不能僅局限在復古的舞臺效果。在這方面的實踐也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發展范疇,國內設計界長期以來一直重視古代文化元素與現代紡織服飾產品的有機融合,并開展了一系列嘗試。對于新疆本土品牌而言,開發突出西域文化風格并符合消費者審美的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想象空間,能否利用好前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也充分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創意水平。因此,持續探索西域文化符號與產品創新的關系應是本土設計工作者長期關注的一個重點方向。
紡織服飾產品的開發不僅包含樣式設計,還與材料密切相關,因為無論是服裝還是紡織品,最終都要生產出實物,而如果沒有合適的材料,任何優秀的創意稿也難以轉化成理想中的成品。現階段新疆出產的還是以初級紡織品為主,高端面料的織造和印染仍然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本地市場上能夠選擇的面料和輔料極為有限,多數新疆設計師不得不多次遠赴江浙或廣東尋找和定制理想的材料,這必然導致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初入行的年輕設計師更是難以承受。產業完善和升級非一日之功,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新疆紡織服飾產品開發必須揚長避短,給予本地能夠量產的特色材料更多關注,將材料優勢與設計創新相結合,是當前新疆本土設計者更加現實的選擇。
近幾年新疆紡織服裝企業在特色材料等領域加大設計和研發投入力度,在長絨棉、彩棉、駝絨、羊絨及羅布麻制品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競爭力不斷加強。例如天山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提升改造羊絨分梳設備和生產工藝系統,使優質羊絨纖維平均長度、一次性提取率、得絨率都提高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使用高品質羊絨紗開發的羊絨制品本身就具有高附加值屬性,再配合優秀的款式、色彩、圖案設計,突出差異化優勢,使得產品更容易提升檔次并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新疆玉泰駝絨紡織品有限公司同樣是在原材料和技術創新上下功夫,圍繞駝絨這種地域特色鮮明的紡織原料開發中高端產品,包括家紡、服飾、戶外睡袋等已出口到13個國家和地區。在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該企業生產的圍巾、披毯、背心等入選特質紀念品,被作為國禮送給參會政要,展現出良好的市場潛力[3]。
同為主打材料特色,位于甘肅南部藏區的“諾樂工坊”的成功經驗為新疆企業和設計師提供了參考。該工坊堅持精選牦牛身上最纖細的絨毛,采用傳統手工模式加工牦牛絨圍巾、披肩、毛毯、服裝等,強調原材料價值和整個手工藝生產過程,不僅獲得了國際奢侈品牌LV、Hermès、Lanvin的代工訂單,也在國內外逐漸打響了自己的知名度。通過結合先進的時尚設計理念和市場推廣手段,新疆本土紡織服飾品牌同樣可以依托優質材料突出特色,進而走向更高的舞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經濟新常態下,紡織服裝行業有效滿足內需升級必須加強創新驅動,破解生產要素和資源環境制約。從民族傳統元素、絲路文化符號、特色紡織材料等突破點切入,符合當前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日益凸顯的區位優勢和輻射效應,讓新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展現出巨大潛力,紡織服裝產業鏈條延長的同時,還需要瞄準消費者的新需要和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新疆紡織服裝產業要加快由規模數量增長轉向產品層次提升,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大產品的設計開發力度,不僅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也有助于引領新疆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