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茉楠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美國發動的全球性關稅制裁不僅加劇了全球貿易的緊張形勢,關稅的螺旋式上升也大幅抬高了全球貿易成本,嚴重擾亂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的秩序。截至2019年上半年,已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美國的貿易威脅或關稅制裁。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擁有著技術優勢和美元國際貨幣的霸權地位,其挑起的貿易沖突對世界經濟、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走向、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全球貿易體系以及多邊規則體系等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WTO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的全球貿易景氣指數(WTOI)為96.3,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從構成WTOI的分項指標來看,國際航空貨運量指數、集裝箱吞吐量指數、汽車生產和銷售指數分別為92.3、101.0、92.2,增速均有所下降。而出口訂單指數雖然觸底小幅反彈,但如果貿易摩擦進一步激化,貿易的增長仍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受近期美國關稅不斷加碼的影響,WTO也將今年全球貿易增長的預期由3.7%調降至2.6%,為三年來新低。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的數據顯示,全球工業產出今年4月環比下降0.8%,一季度僅微增0.1%,全球制造業增速也明顯放緩。2019年5月份全球制造業PMI為50.5%,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下降4.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環比下降,創出近兩年新低。另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FDI)降至1.3萬億美元,降幅達13%,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然而,面對這一“無序”的狀況,當前全球多邊治理平臺在應對不斷蔓延和發酵的貿易保護主義方面卻大都“失靈”。WTO爭端解決機制瀕臨癱瘓,改革面臨重重阻礙,國際貿易體系碎片化特征愈發明顯,全球貿易在下半年內似乎仍難以回歸正常的增長軌道。
全球貿易是否還存在恢復秩序的可能?剛剛落幕的大阪G20峰會證明重回多邊主義或許是維護世界秩序的唯一方式。當前,各國應盡快回歸到WTO框架下,加快推動WTO現代化改革,特別是強化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對貿易沖突的監管和約束權力,要在改進WTO決策機制上發力。在各國提出的WTO改革法案中,盡管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協調、政府補貼、非市場政策導向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分歧,但只要堅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尊重各國發展權益,兼顧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訴求與發達經濟體的利益,就能維護多邊自由貿易秩序,推動世界經濟向健康軌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