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強
吉林省水利廳機關服務中心 吉林長春 1 3 0 0 2 2
目前,科技管理領域整體發展,推動著事業單位經濟管理水平,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情況,如果不能有效調整和優化事業單位經濟管理中財務管理的問題,必然會對事業單位經濟管理的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從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出發,指出財務管理的必要性,及具體的強化措施和創新機制,財務管理作為經濟管理中的重要組成,如何對財務管理體系的有效構建,如何提升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關系事業單位的發展。
很多事業單位在進行經濟管理環節,不能結合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還是采用傳統的經濟管理方式,對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事業單位經濟管理意識比較淡漠,在經濟管理不能結合市場,風險意識比較差,不具備創新意識,不能結合現代管理模式。事業單位本身的經濟管理觀念比較模糊,只是將經濟管理放在一個比較局限的范圍內,對短期效益過分的重視,忽視了長期的經濟效益[1]。事業單位在經濟管理中觀念定位存在問題,盲目的重視技術創新,但是忽視了管理創新,對金融資本比較看重,但是忽視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導致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目標不能實現,其核心競爭力不能提升。
一些事業單位在自身發展中沒有認識到人才支撐的重要性,經濟管理人才力量薄弱,從而經濟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落實。還有的事業單位并沒有成立專門的經濟管理部門,經濟管理人才配備不足,存在經濟管理工作由財務人員擔任的情況,這使得經濟管理工作僅限于財務管理方面,而相關經濟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從而事業單位運營中的資產管理、費用管理、預算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隱患,無法實現經濟管理目標。另外,一些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人員對國家政策、經濟發展等方面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經濟管理技能不夠高,使得實際經濟管理中的專業性不足,再加上事業單位沒有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最終事業單位經濟管理人員的能力水平得不到提升,經濟管理工作成效不理想[2]。
健全的責任管理機制才能夠讓經濟支出在合理范圍內,對成本預算的問題上有明確的相關責任。如果責任管理體制不健全,那么超出預算的項目,就沒有項目經手人、經濟管理人員進行解釋。從而導致經濟管理的各項工作在監督環節出現漏洞,耽誤經濟管理的時間效益,并且會持續出現支出浪費。在事業單位經濟項目管理中,一些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人員為了實現工作效率,經常會疏忽經濟支出控制環節的落實。
在新的歷史時期,事業單位應該對經營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分別進行分析,創新經濟管理的理念,從而可以使事業單位更好地適應新的發展環境。事業單位應該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事業單位要將利潤作為發展的條件,在追求利潤的基礎上,應該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夯實自身的管理基礎,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通過強化內部管理的方式,重視無形資產,強化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工作,提升無形資產的價值。行政事業單位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人力資本上加大投入,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從而革新員工的薪酬體系,采用人性化的員工管理方式,使得員工的積極性可以被充分的調動[3]。
一是進行流程管理,對財務管理實行流程化、規范化,包括固定資產的采購、保管、入庫、領用、及報廢等流程,并盤查固定資產,確保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同時,也包括對現有固定資產進行準確盤點,生成盤點表,出現明顯盈虧問題,就需要經濟管理工作中對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基于每項工作都有專門負責人,出現問題找對應的負責人處理。二是建立獎懲制度,對事業單位造成巨大損失的,要進行處罰,要有明確的追責制度,以保證事業單位的整體利益。同時,也要有相應的獎勵措施,激發財務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三是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及時發現財務管理中的問題,以便及時糾錯。最終形成健全的事業單位經濟管理體系,不斷提升經濟管理的效率和解決經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事業單位日常工作中,會貫穿管理、技術、經濟等多種因素,再加上事業單位工作事務繁瑣,各環節工作中都會隱藏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從而導致潛在一定的風險隱患。這些風險因素會影響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工作,因此,建立風險預警體系顯得十分重要。風險預警即通過風險識別、評價,實現對風險隱患的防控、處理,達到降低風險損失的目的。風險預警工作已經成為許多企事業單位防范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
事業單位還可以借助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信息系統,通過收集、整理、分析事業單位經營過程中的相關數據,構建風險模型,準確識別風險因素,并對其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當超出經營活動規范要求時,發出預警,避免風險惡化,實現風險預防和化解。
綜上所述,傳統的事業單位經濟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經濟市場的發展需求,因此,加強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勢在必行。事業單位若想提高經濟管理的有效性,就要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及自身的發展方向,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措施,同時還要對經濟管理模式進行相應的創新,來推動事業單位經濟管理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