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棠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中仙中學,福建 尤溪 365109)
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偶爾會有負面新聞躍入大家的眼簾。在所有的新聞中,有一類新聞備受關注——“青少年犯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個別正值花季的本應無憂無慮的學生做出違反道德、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不惜觸犯法律呢?根據調查研究發現: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與法治的認知上嚴重不足,他們認為的犯罪行為無外乎搶劫、盜竊等。至于其他犯罪行為包括哪些,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他們幾乎不具備相關的認知。對此,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辯論活動,增強學生法律法規意識,無疑是擺在初中政治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教給學生正確的行為準則與法律常識的學科,目的在于喚醒初中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但是,由于缺乏代入感,一些初中生在初次接觸這些知識的時候都顯得毫無興趣。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熱情,教師不妨從辯論活動的角度著手,點燃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學好道德與法治知識。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則新聞案例(注:案例最好符合初中生的生活環境,能被他們熟知,可以喚醒他們的代入感)。其次,案例的時間年限最好以近三年為主,這樣可以更全面地激發初中生的批判之情和研究之情。以道德與法治中的“法律在我們身邊”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以下案例:
宋某(化名)是××中學××班的班長,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是教師和家長心中的好學生。但是有一天,十數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學校討要說法,原因是宋某聯合其他不良學生向同學勒索錢財。據劉某(化名,宋某的同學)所言:“班長總是帶著那些混混和我們要錢,如果我們不給,他就會和其他混混一起打我。”還有一名學生反映宋某找他和其他幾名同學要錢。至于這件事之所以會曝光,是因為這些被勒索的學生經常向家里要錢,父母覺得不對勁兒。當教師和校長詢問“為什么不告訴老師”時,這些被欺負的學生卻表示“如果我們告訴了,宋某一定會在放學的時候打我們”。
校園暴力是當今社會中的典型問題,甚至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如何杜絕校園暴力問題,如何給學生塑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環境,是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思考的重點問題。新聞中的宋某及同伙無疑觸犯了法律,雖然他們的年紀還未成年,但是他們的行為無疑要受到嚴厲的譴責。而且最主要的一點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護那些被他們侵害的同學,以及如何拯救正在觸犯法律法規的同學。這時,對該問題展開辯論活動,恰恰可以有效激發全體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讓課堂更加活躍。
在開展辯論活動期間分析案例要點,并合理引入道德與法治問題,這是增強學生理解能力和體驗質量的關鍵。但是在展開辯論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供他們查找相關的法律、法規、條例,收集足夠多的材料,這樣才能讓他們在辯論期間喚醒自身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繼而落實理想的教育目標。針對前面的新聞案例,教師可以制定主題:“面對校園暴力,是否應該給這些不良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當學生辯論的時候,教師要求他們將問題說到根源上,做到有理有據,切忌融入過多的個人情感。
辯論期間出現了一個插曲,反方的學生認為:“應該給宋某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畢竟他們是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骨子里并不是真的想要觸犯法律。”針對反方的描述,正方的學生指出:“這條新聞我調查過了,當時宋某的父母也來到了學校。但是他的母親表示自己的孩子一直很聽話,絕不會做出那些惡劣的行為。甚至,她還認為是對方在污蔑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太過優秀。而面對其他家長的指責,宋某的母親也只是一味地維護自己的孩子,全然不把證據放在眼里。”最后,這名學生又總結道:“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擁有這樣一個不講道理的母親,試問宋某的行為能改正嗎?他只是在向自己的家人學習而已。”很顯然,在這場辯論中,正方學生認為應該向宋某這些觸犯法律的學生一些嚴厲的懲罰,并指出了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那么,在給予這類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的同時,其他學生又應該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呢?以及哪些法律可以成為自我保護的利器呢?在辯論中,學生會逐漸深入到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探究中,從而加深理解。
受個人認知水平、知識面等多項因素的制約,學生在辯論期間難免要遇到一些認知上的障礙。而且初中生正處于年輕氣盛的階段,非常容易受到個人感情的影響。這時,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何把問題講清楚,這些都需要教師給出深入分析、深入思考的重點。
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懂得客觀地看到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并在必要時候給予合理的糾正。例如,有的學生對于肖像權、隱私權的認知存在混淆,有的學生對于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限制性存在認知誤區。針對這些情況,教師都要圍繞案例進行講解,以此確保學生可以充分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傳遞的知識。
此外,教師也可以開展“記者達人”活動。首先,鼓勵學生在課下搜索一些熱點新聞,如“隨著養狗用戶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在不拴繩的情況下出來遛狗,這給很多帶孩子的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煩惱。而且,很多養狗用戶不會主動去處理寵物的糞便,甚至在寵物咬到他人的時候還推卸責任。那么作為非養狗用戶,應該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其次,對熱點新聞展開分析,指出在此類案件中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指出養狗者應該如何盡到個人的義務,如何不去影響他人的生活。最后,針對學生的調查和統計展開研究,對其中的問題予以解決。當然,在這期間也有學生針對“道德綁架”“網絡暴力”等事件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經過長期的實踐體驗,這些思想會深深刻在學生的腦海中,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思考習慣。例如,針對網絡暴力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制定一份有效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如何在網上正確發表言論,避免傷害他人”“如何在網絡暴力中采取正確的措施保護自己”等。教師長期開展類似的活動,能幫助學生積累足夠多的經驗和技巧。久而久之,這些經驗會成為學生的武器,成為他們步入社會時保護自己的最佳依據。
總之,每一位初中生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值得每一位教師給予辛勤的栽培與呵護。因為初中生尚未形成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極易受到外部事物的影響。這時,作為政治教師必須肩負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重視對初中生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的培養,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讓初中生在反復的體驗中自覺接受道德約束、法律約束,成長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