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中醫院
醫療機構的醫療業務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在構建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時,應根據醫療機構的實際業務情況設計指標體系,以保證評價指標覆蓋到醫療機構的各個預算執行部門。如,以大型綜合性醫院為例,醫院可根據職能科室的不同,將預算績效評價劃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成本費用中心的評價。成本費用中心主要包括行政輔助職能科室,其評價指標以業務指標為主、財務指標為輔,通過評價結果反映成本費用中心對預算資金的使用成果;二是收入中心的評價。收入中心主要包括醫療醫技科室,其評價指標以財務指標和業務指標并重,通過評價結果反映收入中心對醫療業務預計目標的完成情況;三是投資中心的評價。投資中心主要是指醫院層面,其評價指標以財務指為主、業務指標為輔,通過評價結果反映醫院整體的資金使用效益。
1.全局性原則。醫療機構在對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全局性,指標既要顧及內部,還要涉及外部。可將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以定量指標為主,定性指標為輔,從而確保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2.特殊性原則。醫療機構的專項資金來源和性質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由此使得資金產生的效益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房屋修繕、維修改造、資產購置是這部分資金的主要用途,由此產生的效益體現在醫療環境和硬件設施的改善等方面。故此,在設計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充分考慮資金的用途,從而使不同性質的資金具有可比性,并以不同的指標進行估量。
3.戰略性原則。對于醫療機構而言,預算是編制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依據。因此,在對預算績效評價體系進行設計時,需要對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如醫療機構當前所處的環境、時期等等,這樣才能確保評價體系具有戰略性意義,也才能對醫療機構的長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戰略性原則是預算績效評價指標設計時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
醫療機構要明確預算績效考核的側重點,結合醫療機構的實際情況,設計綜合性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醫療機構可引入平衡計分卡法和關鍵績效指標設計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評價指標劃分為財務維度、患者維度、內部業務流程維度以及組織學習與成長維度,采用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方法,使績效評價結果能夠如實反映醫療機構的預算執行情況。以大型綜合性醫院為例,對醫院層面和醫療醫技科室層面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進行分析:
1.醫院層面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①財務維度。評價指標包括資本報酬率、資產負債率、總收入預算完成程度、醫療收入增長速度、醫療收入占總收入比例、成本費用控制完成程度、醫療收入預算完成程度、成本費用控制完成程度、收支結余率、固定資產增長率、固定資產收益率、流動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流動比率等;②患者維度。評價指標包括服務滿意度、社會影響度等指標;③內部業務流程維度。評價指標包括藥品周轉率、預算差異復核、預算準確率、預算反饋及時性等;④組織學習與成長維度。評價指標包括醫務人員平均培訓費用、醫務人員滿意程度、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等。
2.醫療醫技科室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①財務維度。評價指標包括醫療收支結余、收入預算完成度、收入增長率、設備增長率、材料支出占比、人員固定成本占比、業務收入預算完成程度等指標;②患者維度。評價指標包括服務滿意度等指標;③內部業務流程維度。評價指標包括門急診人次、手術人次、護理床日數、住院床日數、病床周轉率等指標;④組織學習與成長維度。評價指標包括醫務人員平均培訓費用、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等指標。
醫療機構可實施月度、季度、年度預算績效考核,在月度考核預算績效評價中,要以易獲取的取財務指標評價為主,并將考核評價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提高醫院全體醫務人員對預算管理實施的重視程度;在季度度預算績效評價中,要以財務指標評價為主,及時通報預算評價結果,督促各職能部門和科室嚴格執行預算;在年度預算績效評價中,要以財務指標評價和非財務指標評價為主,全面反映醫療機構對預算的完成情況,保證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預算績效管理是預算與績效兩項管理內容的有機結合,通過將績效管理嵌入到預算管理當中,從而到達轉變此項工作性質的目的,即從投入產出變為結果導向。為實現這一目標,醫療機構應當對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進行健全。在對預算進行編制前,可先設定好績效目標,并在預算執行階段,進行績效監督檢查,當預算執行完畢后,對績效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首先,醫療機構正式進行預算立項前,應當以項目生命周期作為立足點,對投入產出、經濟以及社會效益進行全面分析,按照預算年度,依據事項的重要程度進行合理安排。其次,填列預算指標,將經過審批的預算績效列入到預算當中,同時,應通過反復論證對預算額度進行確定。再次,當預算執行后,可將實際完成的指標與績效目標進行對比,據此對預算的執行率及執行效果進行考核評價。通過預算績效管理,可以使各科室的利益與醫療機構的利益形成協調統一,并且能夠使管理層的責權利緊密結合到一起,由此可促進醫療機構持續、穩定發展。
醫療機構在構建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時,應當對評價機制的執行力度予以強化,具體措施如下:其一,建立跟蹤機制。為提高預算績效的執行效果,應對預算績效進行嚴格監管,采用事中控制的方法,對整個執行過程進行實時監督,增強預算績效管理效率。其二,細化工作流程。醫療機構應當對預算績效管理的工作流程加以細化,進一步明確責權范圍,嚴格依據相關制度的規定,執行預算績效評價,確保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有序進行。其三,建立協調機制。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并逐步健全協調機制,使各部門、各科室之間能夠在預算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中保持緊密的溝通與聯系。對此,財務部門應當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使各部門參與到預算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中,調整當前的運營狀況,為預算績效評價的執行創造有利條件。此外,醫療機構可以搭建一個信息平臺,借此來實現預算績效評價信息共享,從而使各部門制定的預算績效目標更加明確,這樣能夠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綜上所述,醫療機構要建立健全預算績效評價體系,積極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改革,不斷增強醫療機構預算執行力度,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機構運行效率。在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中,醫療機構要遵循全局性、特殊性和戰略性的原則選擇評價指標,基于平衡計分卡法和關鍵績效指標構建起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從而準確反映醫療機構的預算執行效率,提高醫療機構預算績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