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華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平襄鎮徐家川學校,甘肅 通渭 743300)
多媒體教學利用集計算機、通信技術、聲像為一體的多種功能并存的系統,通過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呈現教學信息,能夠實現很好的人機交互,是目前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多媒體不但在文化課教學中廣受歡迎,在美術教學中也為師生所喜聞樂見。教師應通過多媒體為學生直觀地展示美術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讓學生擺脫枯燥、乏味的學習方式,探索美術的本質。本文基于多媒體教學的功能、作用、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對如何優化多媒體功能,提高美術教學實效性進行論述。
多媒體教學屬于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現代教學技術,融合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音視頻技術等,集多種功能于一體。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比較強,能夠突破視覺限制,實現多角度對教學對象的觀察。聲文并茂也是多媒體的一個特點,多媒體可以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調動學生感官,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動態性是多媒體最突出的功能,能夠清晰地反映出概念的總結過程,便于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交互性是最有效的多媒體功能,學生可通過主動參與,實現自我反思,重構原有的認知結構。互聯網發展又為多媒體提供了大量優質的教學信息,幫助教師實現教學拓展與延伸,節省了翻閱書籍查詢資料的時間。由此可見,多媒體功能豐富了教與學的過程,使其變得豐富多彩,將學生認為的“苦學”變為自發意識的“樂學”。
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是知識播撒的沃土。但隨著多媒體應用的興起,情境創設、新課導入、課堂演示等授課模式從師生對話演變為“人機對話”,仿佛多媒體課件成為教師主要授課對象,忽略了對學生主體的考慮,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
課件已經成為教師備課的主要渠道,制作過程需耗費很多時間,但是受互聯網信息的影響,課件內容過于冗余,畫面切換過快,學生經常囫圇吞棗,來不及內化吸收。有的教師過于注重課件美觀,忽視了實效性,學生將注意力投放到“花邊裝飾”,略過了重難點。有的課件中文字內容千篇一律,課件中圖片與教學內容脫節,無法更精確地達到教學效果。
當下,成套的美術教學課件比比皆是,部分教師為了節省備課時間會直接用現成作品代替演示過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課堂氣氛,但是削弱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屬于另一種被動傳輸。這樣會大大減弱學生的創作熱情,不利于美術教學創新。
多媒體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可以激勵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此,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充分優化多媒體交互性,在擺脫板書的同時,注重多媒體依托下的師生情感交流以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自主探究是現代信息社會高素質人才發展的基礎,也是時代進步的動力源泉。美術教學屬于一種藝術熏陶,是在固定的圖畫中分析出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藝術家品質和時代特征,有助于學生自主分析能力的培養,如果加上多媒體系統的人機交互功能,可以進一步促進課堂上的信息互動交流。
教師可通過搜索美術教材網址篩選相關信息,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可通過在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料,嘗試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和自我探究,完成問題任務。例如,教學“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創造亞當》,通過對創作背景的簡單介紹,讓學生了解中世紀美術的基本特征和藝術精髓,然后討論問題“亞當是否具有生命力”,將思考時間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理解上分析出畫家對人生命力的渴望。這樣開展多媒體美術教學,既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又充分發揮了多媒體交互功能。
初中美術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以作品欣賞為主,培養學生對形象畫面的美感,在培養學生直觀形象思維的同時向抽象思維過渡,進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除了方便教師教學外,還可以為學生營造美術學習環境,使其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藝術美和文化美。其中,多媒體的動態性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夠在繪畫的長廊中漫步,從點到面、從縱到橫,跨越古今,縱橫中外。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美術靜態美到動態美的轉換,理解抽象的美術概念。
例如,“中國古代美術作品欣賞”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了解古代人物畫的發展。其中,《搗練圖》是唐代仕女圖,描繪了宮廷婦女搗練、熨燙的勞動畫面。美術教師可以播放電視劇《武則天》的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人物的服飾、體型、動作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借助多媒體軟件,將靜態圖動態化播放,穿插搗練、織修、熨燙三個場面,呈現真實、生動的生活場面,讓學生感受人物活動細節,使圖畫授課不至于太過呆板。
多媒體中“多”主要指其集多種媒體為一體的系統,各個媒體展現出的多種功能豐富了教學方式,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在促進大量信息傳播的同時借助音視頻處理技術將文本與動畫、聲音、視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利用各個感官喚醒人們對美的感悟與欣賞。美術教學中包含豐富歷史文化的信息,學生需要擁有信息檢索、獲取和處理能力,能夠準確抓住所學內容的重難點。因此,教師需要借助網絡,提煉有用的信息,最大化發揮多媒體的教學作用,開拓美術教學的新空間,提高美術教學實效性。
例如,《北方的九月》采用套色木刻方法,描繪了北大荒豐收的壯麗景象。在大多數學生印象中,美術是紙與筆創造的產物,而版畫中的木刻是學生首次接觸的一種繪畫手法,其中刀法的運用、色彩的搭配都是尚待開發的世界。各種未知元素都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借助多媒體檢索大量信息,為版畫鑒賞做準備。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網絡中搜索大量課外版畫,借助不同優秀美術作品,讓學生體會作者深厚的人文底蘊,開拓藝術視野,增強審美情趣。
美術教學大部分內容是對圖畫作品的鑒賞,欣賞作品的表現手法、圖文構思,探究圖畫創作的時代背景、寓意等,可以說是對不可見信息的提煉與組織。呆板的靜態審美很難使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欣賞,缺乏藝術美與意境美。多媒體集文字、圖畫、聲音、動畫為一體,可以融合圖畫與音樂。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播放對應的背景音樂,能夠將學生快速帶入其中,切身感受畫中的意境美。例如,教學《春天的暢想》時,可以播放散文《春》的朗讀或音樂《春天奏鳴曲》,幫助學生獲取春天的信息,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春天。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已經成為新時代美術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美術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功能,合理輔助教學,充分了解和發揮多媒體功能,與美術教學有機結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提高美術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