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俊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一中學,江蘇 蘇州 215228)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照本宣科,過分關注知識講解,忽略了學生能力培養,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結合生活開展物理教學,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分析物理問題,以此加深對知識要點的理解,從而促進知識的進一步內化,實現能力的提升。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論述生活化教學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物理學科的大多數知識都來自生活,與生活聯系密切。意識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相關模型,借助更科學、理性的方法分析物理問題,以促進知識內化,提升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物理教師如果一味講解,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并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借助生活中的物理模型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內化,以完善學生的知識構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啟發,讓其在學習中激發對物理學科的興趣,使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現象,解釋物理原理。例如,高層樓房的二次增壓供水一般需要借助高位水箱,即要將儲水箱安置在高樓頂部。對此,教師就可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針對這一現象展開小組交流。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發現:處于二次增壓供水系統中的住戶,樓層越低,水龍頭出水就越急。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壓力和壓強”內容時,就能結合生活經驗思考,對相關現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再如,2012 年7 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潛水艇“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3 米,創造了世界記錄。其中,潛艇的外殼必須要用厚度大、硬度高的金屬。教師可就此提問:為什么潛水艇對材質要求這么高?這不僅能讓學生以生活促思考,還能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逐步深入探究中完善認知網絡,實現素養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讓其在尋找模型的過程中加深對要點的理解,在逐步深入中完善認知結構,以此提高思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缺乏認知經驗時,可借助視頻引導調整教學,提高課堂教學靈活度。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注重知識遷移,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已有認知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效果。意識到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重問題引導,為學生設計適合的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貫穿教學的線索,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積極的互動交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合適的問題,以此優化訓練,讓學生在知識遷移中掌握要點。例如,在教學“液體壓強”時,教師可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典型問題啟發學生:孔鰩是一種生活在海洋深處的魚類,其身體又扁又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對于這一問題,學生都十分感興趣,教師就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再班級討論,逐步得出結論。學生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孔鰩有這樣的外形特征是因為其在進化過程中要不斷適應環境,而海洋深處壓強大,其身體扁平的特點有利于適應高水壓的環境。這樣,學生就能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對知識要點的理解,實現知識遷移,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落實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困生,要不斷增強其學習信心,讓其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提升,促進學科素養發展。
這樣的設計,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分析思考中深化知識理解,以此夯實學習基礎,達到預期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在關鍵處點撥,讓課堂得以延伸、拓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也不能忽略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意識到這一點,教師在教學時就可設計任務引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有限空間內無限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使教學達到預期目標。
教師可結合實際給學生安排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在目標與興趣的驅動下自主參與,深入展開,最終實現探究活動的外延,推進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時就要充分考慮這一點,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展開,切實為學生能力發展考慮,借助實踐活動發散其思維,讓其獲得突破性提升;一方面要結合實際,立足生活,基于學生興趣展開,讓其在自主參與中獲得能力提升。具體實施時,教師可讓學生合作調查高層住宅的供水情況,并撰寫調查報告。在學生合作調查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督促學生充分調查,并進行總結和歸納,然后得出結論。另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小制作,讓學生自主制作壓強計,并以科學論文的形式編寫設計原理及操作方法。這樣,教師借助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在逐步深入探究中培養學科思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在關鍵處點撥引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有限空間無限延伸,最終實現學生素養的不斷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僅讓學生充分參與,深刻體會物理學科的特點,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實踐細節要注意,切不可操之過急,務必要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物理學習離不開實驗,兩者的關系就像是魚和水,密不可分。教師要深刻領會物理學科的特點,將實驗視作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的結合點,以此優化教學,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上有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興趣激發,卻忽視了知識構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活動經驗,難以支撐理論學習。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最終落實教學,使課堂達到預期效果。為了提高實驗有效性,教師不妨將實驗與生活實際結合。例如,教師可將飲料瓶中裝滿清水,之后用橡皮膜封住瓶口并扎緊,隨后將瓶口倒轉過來,使學生觀察到橡皮膜向下鼓起。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生就能清楚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教師再將瓶子轉過90°,使瓶身水平放置,瓶口朝向側邊,這時學生就能發現橡皮膜向外鼓起,得出不僅是瓶內,就連容器側壁也存在壓強。教師還在飲料瓶側壁等高的不同方向鉆出小孔,之后將瓶子注滿清水,隨即蓋緊,擠壓瓶身。這時,學生就能發現:擠壓力度越大,水從小孔中噴射出的速度就越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實踐探究的樂趣,還能深刻感悟到實驗原理,提高課堂參與度,在主動參與過程中系統學習,促進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提升對物理定律的理解。
這樣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加深對知識要點的理解,在參與中培養探究興趣。由此,就能激活學生探究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總之,生活化物理課堂的構建能將生活元素有效融入到科學探究中,不僅能培養學生興趣,還能激活學生思維,從而落實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在構建生活化物理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能力提升,發展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