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近年來,內部審計工作的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變化,審計監督面臨著新任務和新挑戰。內部審計作為單位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單位內部處于信息中樞的地位,既要直接與領導層溝通,又要與單位各個部門交流協作,應充分履行獨立、客觀、全面地評價并改善單位內部管理,為單位防范風險、增加價值、提高管理而服務。因此做好內部審計工作轉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如何重新審視單位內部審計,科學定位內部審計工作,實現內部審計重要性和價值的提升,轉型勢在必行。
隨著發展,單位管理層次不斷復雜,管理難度逐漸加大,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大多數單位通過加強內部審計對下屬單位進行監督管理。內部審計已不再局限于財務審計,逐步把重心擴大到經濟責任審計及各類專項審計,但由于對審計定位不準確,當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部分員工思維還停留在過去,想著如何應付審計,導致個別項目流于形式、缺乏效率。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和員工逐漸認為內部審計對單位發展無明顯作用,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相應審計任務,因此單位不重視內部審計,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隨著單位管理日益提升,已建立貫穿于單位各個層面的內部控制體系。由于職責分工的不斷細化調整,內部審計工作需要更加深入,以適應管理要求,更好地體現內部審計對單位的價值。當前形勢下單位內部審計工作面臨著來內外部的多方面挑戰,轉型發展勢在必行。內部審計不能只局限于事后審計,而應將工作貫穿于單位管理的全過程,使內部審計可以實時、動態地對單位管理實施審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審計工作,提出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全覆蓋,與審計全覆蓋相適應的工作機制,統籌整個審計資源,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
明確要求“完善審計制度,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各有關部門陸續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通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規定,要求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體系。以上文件都對加強對國有資產監督,加強內審工作提出了要求,強調創新審計理念,完善審計監督體制機制,改進審計方式方法,集約資源,增強獨立性,實現全覆蓋,提高審計效能。
2003年3月4日,審計署發布第4號令《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于2003年5月1日期施行。該規定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一是內部審計職責范圍需要根據新時代新要求做相應調整;內部審計工作已不再是簡單的財務收支審計,就賬查賬的審計。現在的內部審計規范管理,防范風險。
二是內部審計獨立性需要進一步強化;在工作中內部審計獨立性存在弱化,例如:單位審計職能未設立獨立的部門,如存在紀檢監察審計處,審計法務處等合署辦公的情況。單位審計人員緊缺,一個部門只有1至2名審計人員,同時承擔著審計、風險、內控評價工作。無法全面的深入的開展審計工作。
三是內部審計結果運用缺乏明確規范,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發現在發現問題方面很矛盾。例如:內部審計反映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國家審計或上級監督機關采用而加大追責處理力度,內部審計揭示的問題,會不會給單位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是導致內部內審工作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主要顧慮。
四是審計機關指導監督的職責范圍和方式方法等缺乏明確規范,影響了指導監督力度。
時隔15年,2018年1月12日審計署審計長胡澤君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令第11號《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該規定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審計署法規司負責人就修訂出臺該規定答記者問中提到:《規定》的出臺實施,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對促進被審計單位規范內部管理、完善內部控制、防范風險和提質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規定增強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一是進一步健全有利于保障內部審計獨立性的領導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內部審計人員獨立性約束和保護制度。制度明確以規范明確了內部審計結果運用。專設一章對如何加強運用內部審計結果做了明確規定,一方面單位內部應加強審計結果的運用,建立內部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機制、內部審計與其他內部監督力量協作配合機制等機制,另一方面審計機關應加強內部審計結果運用,在審計中特別是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三級以下單位審計中,應當有限利用內部審計力量和成果。
在新形勢下,科研事業單位的審計職能要由監督、評價向確認、咨詢服務轉變;審計理念由傳統的賬項審計向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管理審計轉變。審計目標從查賬糾弊向在進一步強化監督職能的基礎上拓展增值審計業務,實現審計全覆蓋轉變;審計關口由事后監督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轉變;審計方法從傳統的現場審計向現場審計與在線審計相結合轉變。
審計工作理念體現對審計本質的認識,決定審計質量。審計工作理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審計業務類型的轉變。審計工作理念與單位戰略發展密切相關,需要審計工作不再是內審的角度查問題,而是站在管理層的角度、外部監管機構的角度、上級單位的角度來查問題。
審計項目類型以從傳統的財務類審計為主,逐步向管理效益類審計、風險內控類審計轉變,審計關口由原來的事后審計變成事中、事前,提高單位的風險防范能力,促進提質增效。
審計外包主要指單位聘請中介開展的審計項目。隨著審計業務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單位各部門對審計工作的認可,審計工作的繁雜性和專業性給審計人員帶來更多的挑戰。審計部門可結合單位的需求,開展審計外包需求規劃,可以聘請專業中介事務所組織或參與審計項目。審計外包服務有利于內審人員與某一領域有專長的外審人員充分接觸,開展協同審計,彌補內部審計在專業知識結構方面的某些不足;有利于內審人員聚焦公司管理活動中的主要矛盾問題,關注核心業務,集中優勢資源,實施精準審計,提高審計服務效率與水平。
事后審計主要指各類業務事項發生以后才進行的審計,僅能夠起到客觀反映真實情況和揭示存在問題,并對不合規行為進行審查的作用。事中審計主要指各類業務發生時進行的審計,可以及時揭示問題立即整改,對不合規的行為進行防范的作用。為了提高單位在各類經濟活動中依法依規運行,促進單位健康、有序運行,內部審計不僅需要實施事后審計,還需要把端口適當前移,將事中審計與事后審計相結合。審計中期對發現的問題“邊審邊改”、“即審即改”與“持續整改”,切實有效的防范風險。
按照審計類別建立審計檢索庫,每個審計類別設有制度依據庫、常見問題庫、典型案例庫。搜集每類項目涉及到的國家制度、上級制度、單位制度形成制度依據庫;每類項目完成后,對發現問題進行總結、分類,并搜集網絡或集團此類項目的常見問題,形成常見問題庫;收集外部內部典型審計案例,建立典型案例庫。規范單位統一的審計標準,建立健全審計標準化,規范化,促進提供審計效率和效果。
新的形勢,對科研事業單位審計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現有的審計管理模式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內部審計轉型,強化審計獨立性,提高審計效能,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