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淑楠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銀河幼兒園
每到新學年開始,教師總是會在班級環境方面花費很多心思,絞盡腦汁只為能夠給幼兒提供一個有變化、有意義,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簡單易操作的游戲生活環境。
本學期,我接手一個全新的大班,對于本班幼兒的原有基礎水平和習慣、興趣完全沒有了解,所以在班級環境的設置上,我通過后期幼兒的實際操作情況不斷進行調整。本文是我以區域游戲計劃之變為例看我們的班級環境創設。
開學之前的環境準備中,我首先和班級的前任教師進行了溝通,初步獲取本班幼兒在小班、中班時區域游戲計劃是如何設置和操作的,了解到他們已經有了通過呈現幼兒在區域中游戲的照片來辨識每個區域的經驗基礎。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語言部分的指導內容提出的“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的要求和建議,將班級的區域游戲計劃設計如下文中照片所示。每個區域用不同的色塊表示,便于幼兒記憶,幼兒可以長期接觸到這些字,熟悉這些字,嘗試模仿寫這些字。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有點殘酷。開學第一天的區域游戲由幼兒自主選擇,利用照片進行集體性分享交流。將區域標牌拍成照片投放在電視機上,從上到下依次向幼兒介紹區域名稱,每個區域名稱的字長什么樣?是何種顏色表示的?各有幾個標記點?區域內標牌與游戲計劃板上的字,兩者結合記憶,從而慢慢讓幼兒認識這些字。
但是經過當天下午和第二周的實施操作,我發現幼兒的區域選擇情況非常不理想,每天都會有幼兒來找教師說:“老師,我做的是科探區的計劃,但是這里沒有點可以夾夾子了,×××不是做的這個區域計劃。”或者會看到有個別幼兒就搬著自己的椅子站在教室中間看,而不進入區域游戲。問清原因,原來是不知道自己的計劃到底是哪個區域的。當時我的解決策略:一是及時提醒;二是游戲后的分享交流重復再次記憶;三是將區域計劃牌圖片發到家長群內,借助家園合作。但是第二周結束了,情況還是沒有得到好轉,還有四分之三的幼兒不知道自己的區域計劃,我只能再想辦法解決。

分析幼兒的原有經驗基礎,通過游戲場景照片辨識區域,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5~6歲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的要求,我們是不是可以來畫一畫我們的區域呢?
首先,畫什么?針對不認識區域的問題進行討論。
師:“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還不能知道自己的區域計劃的小朋友又快又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區域呢?”
丁丁:“認上面的字。”
師:“但是現在的問題就是他們不能通過文字準確找到自己的區域,誰有更好的辦法呢?中班我們是怎樣認區域的?”
苗苗:“我知道,中班我們是用照片的,然后用夾子夾在上面。”
師:“那現在我們是大班的小朋友了,是不是要比中班小朋友更厲害一點呢?”
小飛:“我知道了,我們可以來畫一畫。”
師:“那畫些什么呢?”
點點:“哦,可以畫小朋友在哪里玩的。”
小宇:“畫玩具。”
師:“你們覺得哪個更方便一點?為什么?”
嘟嘟:“畫玩具,因為玩具只要畫一個就好了。”
師:“是的,那每個區域可以畫什么呢?能讓別人一眼就知道這個是益智區、美工區?”
最后討論出來的結果是:美工區——油畫棒,科探區——齒輪,益智區——小長方體積木,閱讀區——翻開的書,生活區——毛線球,積木區——積木搭建的城堡,建構區——雪花片。
第二步,畫一畫。想要畫的幼兒利用區域游戲時間,對照著玩具把我們討論出來的結果畫出來,只畫了一份。在游戲后的分享交流環節,我們將畫好、已經被塑封好的圖片再次和幼兒一起來認一認、記一記,之后粘貼在各個區域。
操作一周之后,我發現四分之三的幼兒都能正確找到自己的區域,因為區域問題來找教師的頻率明顯降低,但還是有四分之一的幼兒不太清楚明白,所以進行了第三次完善。


區域游戲時間,小橋今天在美工區不知道要畫些什么,于是我走了過去。
師:“現在還有小朋友不知道自己的區域計劃,我還需要一份圖片貼在區域里來幫他們認識,你愿意來畫一畫嗎?”
小橋:“好的呀!”
小橋先是在美工區的桌子上畫的,但是因為記不住所以總是跑過去看一眼再回來畫,來回折騰了兩三次,第四次,小橋直接就近搬了一張蘋果組的桌子坐在區域計劃牌前面,一邊看著一邊畫。


當天的區域交流中,我們又進行了一次分享。就目前我們班形成如上文中照片所示的圖文配套、區域牌與計劃板相通的游戲計劃做進一步的確認,在后面一周實的施操作中效果明顯。



通過半學期的每日晨間觀察記錄統計,我發現很多幼兒固定在一兩個區域內游戲,教室里的其他區域很少涉及。但是每個區域內的游戲材料對于幼兒的發展是不一樣的。為了促進幼兒各方面均衡發展,我們在區域分享交流的時候也進行了討論,但是收效甚微。
任何事物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是輔助作用。于是我就在游戲計劃的旁邊設置了一塊“今天我玩了”的標牌,每次區域游戲之前或結束之后將自己本次的游戲內容利用涂方塊的方式記錄下來。



在每周五下午的一周回顧談話中,幼兒自己分析本周的區域游戲,分析自己游戲記錄的同時對比同伴的區域游戲方塊,內力和外力的同時驅動使幼兒得到改變。四周時間實施下來,很多幼兒在慢慢地改變,嘗試去之前根本不去的區域進行游戲。
涂方塊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統計、發現自己的區域游戲情況,同時也結合了益智類游戲——俄羅斯方塊,如何將各種顏色的方塊涂滿而中間沒有空隙,隨意找空白的地方涂色,不同顏色的方塊可以組合出什么圖案,等等,在單調地記錄同時發現別樣的樂趣,后期期待他們的繼續發現。
圖1、圖2是9月份教師進行記錄的進區域情況。
圖3、圖4是幼兒進行自主游戲區域計劃記錄之后的情況。

圖1

圖2

圖3

圖4
在家園溝通方面,這樣的記錄方式可以提供切實有力的數據,家長也能更加了解孩子每天、每周、每月在園的游戲生活情況。分析這些數據,結合幼兒的現實情況,為家長提供更加有說服力的建議,加強了家園聯系之間的緊密性。
1.從幼兒中來到幼兒中去。
班級環境創設是我們一線教師一直在做的,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發展、能力提升的發展點、安全、美觀大方等都是我們在做環境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而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環境最根本的還是要追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實踐,這樣才會適合幼兒、服務于幼兒。
2.學習同伴好經驗。
平時多去其他班級走走、看看,學習同伴的好方法、好經驗,加以改造利用到自己的班級中去。這次的游戲計劃就是學習之前大一班的環境,但是在實際運用中發現并不適合我們班幼兒,基于此后期才有了一系列的改變,所以在學習的同時需要我們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活學活用。
3.反思總結。
其實班級環境創設說難也不難,說不難也難,在跟隨幼兒的興趣需要、學習同伴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學會自身的反思,從多次的嘗試中總結出簡單易操作、有理有據、真正適合本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