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網站11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博士生表示既苦惱又充滿希望《自然》雜志對博士生開展的第5次雙年度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生正為努力完成學業而面臨挑戰。僅55%的受訪中國博士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對博士生經歷滿意,而在中國以外,滿意率為72%。盡管受訪的中國博士生們表達了擔憂,但也顯示出樂觀和適應力。一些受訪者指出博士生項目的優點。比如中國的學術體系相對更鼓勵自由、創造力、對意外失敗的更大容忍度等;博士生能基于個人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還有受訪者專門提到“自主和創新”機遇。
(中國的)博士生群體正變得擁擠。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新招博士生95502人,在讀的達389518人。相比之下,2013年和2009年的招生人數僅分別為7萬和不到6.2萬。有觀察人士認為,如今的博士生供給已超過中國當前教育系統或就業市場能完全支持的限度。
博士生項目依然受歡迎,失望也普遍存在。55%的受訪者表示專業低于預期,中國以外地區是36%。從中國某名牌大學醫藥博士生項目中途輟學的碩士生南希·李表示,“相當多的人沒有為博士生學習做好充分準備,他們需要更多指導,包括職業建議和心理咨詢等。”40%的中國受訪者表示曾因抑郁或焦慮尋求幫助。
但中國學生比其他地方的學生抱怨受到不公對待的可能性更低。僅15%的人表示受到欺凌,而世界其他地方的比例為22%。與此類似,表示受到歧視或騷擾的為12%,明顯低于世界其他地方(22%)。53%的中國受訪者表示每周工作40小時以上,世界其他地方的比例為79%。與其他地方類似,45%的中國受訪者對工作生活的平衡不滿意。52%的中國學生表示每周與導師一對一相處的時間不到一小時,世界其他地區的比例為49%。多名受訪者抱怨實驗室更像是商業運營而非培訓基地。
與別國一樣,中國博士生也擔心就業前景。近90%的人將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性列為五大擔憂之一。相對樂觀的是,70%的受訪者認為博士生經歷將大幅提升就業前景,略高于世界其他地方。盡管就業市場吃緊且競爭激烈,但他們的夢想依然強烈。近70%的受訪者表示畢業后最愿意在學術界工作,而中國以外地區為55%。▲(作者薩拉·奧米拉等,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