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對浙江省環境管理制度的變化進行了概述,并指出了制度中的優缺點,希望為浙江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環境管理制度;主要指標;變化情況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0-0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10.003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It hope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word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Main indicators;Changes
1 浙江省的生態環境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城市便迎來了經濟增長的黃金期,浙江省為了抓住經濟發展的機遇,便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工廠,并形成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后又隨著勞動成本的不斷上升,迫使大量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斷向中西部地區進行搬遷,而浙江省也進行了產業升級,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斷轉變為以服務型為主的產業,但在轉型的過程之中,部分第一產業憑借自己的競爭優勢,依然在浙江省進行長期發展。雖然,浙江省經過產業轉型之后,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均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并且浙江省的人均公共綠地面從2000年的7.68m2,到2017年已提升至13.1m2,同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已超過93.1%,而縣級以上集中式飲水源地的水質達標率已超過89.1%,并且浙江省全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天數已超過281d。但是,浙江省仍存在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企業,例如:機械制造業依然為浙江省的重要行業之一,而該行業其陳產品生產過程,必然會產生噪音、廢氣、固體污染物等,所以,浙江省整體生態環境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但部分區域其生態環境仍在不斷惡化,浙江省仍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而提高該區域內人民的生活質量。
2 環境管理制度初步形成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浙江省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之中,也因為產業的問題造成了環境污染問題,所以,浙江省面臨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重難題。浙江省政府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線,便出臺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制度。19世紀70年代,浙江省先后開始執行“三同時”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及環境影響評價制度。19世紀80年代,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等環境管理制度陸續在浙江省開始執行,浙江省環境保護八項制度成型。到了20世紀90年代,浙江省又逐步完善了污染集中控制設施。
在形成環境保護八項基本制度的同時,由于浙江省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因此眾多的環境保護機構與理論也不斷的出現,例如,在2000年出現了“綠色浙江理念”,并且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環境綠色浙江等組織,其組織成員包括教師、學生、企業家、政府官員等。又如,在2004年啟動了生態省建設,全省11個設區市、62個縣(市、區)全面完成生態規劃,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并積極探索,將生態省建設與領導干部考核考評體系相結合。
3 從單一指標到多項指標
由于浙江省在初步制定環境管理制度的過程之中,其涉及的方面比較少,例如:制度建立之初,僅注重地表水環境、空氣質量、噪音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問題治理,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類企業也不斷興起,而各類污染物也不斷出現。所以,浙江省進行環境管理制度建設的過程之中,也根據社會的變化進行了補充與完善,從曾經的單一指標到當前的多個指標,例如:在對水環境進行檢測的過程之中,僅涉及到了色度、重金屬、濁度、氣味等方面,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水質的檢測指標也不斷增多。目前,浙江省對水質進行檢測時,已經將病原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無機化合物等納入了水質檢測范圍之中,并且以制度的形式對水環境進行保護。浙江省在進行環境管理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其內容正在不斷豐富,并且考察的指標也在不斷增多。浙江省通過從多個方面對環境進行保護,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例如:在2018年之時,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斷面提升至92.2%,并且無劣Ⅴ類水質斷面,同時對浙江省水源進行檢測之后,其水質達標率為95%。所以,浙江省的生態環境正朝著良好的方向繼續發展。
4 從分散到系統
浙江省在制定環境管理制度之初,僅出臺了相應的總體文件以及政策,并未對管理內容進行細化,而部分市縣在進行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的過程之中仍出現了較大的差異。例如:桐鄉市與海寧市在進行環境管理制度建設細則方面出現了較大差異,并且執行與處罰力度也具有一定的差異,然而此類制度也并不能夠互相通用,在這種情況之下,已經出現了制度分散化建設。所以,浙江省人民政府對環境管理制度進行了更加系統的建設,并將其內容進行細化,從而使得各地執行標準得到統一,同時也實現了對環境管理制度的整合。例如:浙江省在2008年出臺了《2018年全省環保工作要點》,該《要點》涉及到了對水泥、鋼筋、玻璃、化工等行業改造的細節,浙江省區域內的各地級政府需要按照其統一標準進行執行。目前,各地方政府關于環境管理制度分散的局面,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浙江省關于環境保護正由分散走向系統,以更加系統規范的管理制度促進著該區域內的生態文明建設。
5 從靜態到動態
浙江省在進行環境管理制度建設的過程之中,由靜態到動態方向轉變。在環境管理制度建設之初,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與平臺條件,因此制度并未能夠得到實時更新,從而導致制度內容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局面。由于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不斷發展,使得環境管理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并且已經由曾經靜態、單一的管理,不斷向動態、多方面的管理轉變。例如:浙江省通過互聯網技術,已經搭建了生態環境廳平臺,并且在該網站之上對浙江省各類環境問題進行信息公開,同時公布各類環境保護執行標準,從而實現了對管理內容的實時更新以及動態跟蹤。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制度內容的快速更新,從而讓制度能夠跟上社會發展潮流,并實現對生態環境工作的指導。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浙江省環境管理制度的內容也不斷豐富,并且已經實現了實時更新。除此之外,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還能提高環境保護的工作效率以及透明程度,并且可以提高公眾的環保參與度,以此來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效果。
6 結束語
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或多或少地會對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當兼顧環境的保護,在對環境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制度建設,并讓制度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浙江省通過加強對環境管理制度的建設,已經促使本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朝著良好的方向不斷發展,并且在城市綠化、水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土壤污染治理、污染企業整治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部分制度仍有不完善與不合理之處。由于制度建設過程之中存在不合理、不完善之處,這也會對環境保護工作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所以,在進行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仍應當對其進行修改與完善,使其充分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從而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朱新玲,黎鵬.城市圈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J].環境經濟,2014(1).
[2]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3]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 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收稿日期:2019-07-20
作者簡介:趙柳依(1987-),女,漢族,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工程、環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