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慶紀念日是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節日,通常為國家獨立日或者其他重大意義的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鮮明特征,紀念活動不僅是一種政治儀式,更是一種政治象征,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至此,每逢國慶,中共中央均會公布國慶紀念的意見和方法,并對紀念活動進行詳細的部署和安排。國慶紀念日作為全民族的節日,承載了政治、文化、社會等多重功能。
關鍵詞:國慶紀念活動;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
一、通過國慶紀念塑造國家形象的政治功能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歷史、現狀、國家行為和活動在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中形成的形象、認知及評價,由政治形象、經濟形象、軍事形象、文化形象和社會形象等多要素構成,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取得重大成就,利用國慶紀念的媒介,有利于更有效的展示國家形象,增進國家認同。民主政治作為國家政治形象構成的重要因素,是民眾民主權利得以正常行使的重要標志,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動體現,是民主政治發展的最好注腳。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周恩來在《偉大的十年》中凝練出了新中國民主政治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人民無權的狀況已經永遠結束,壓在人民頭上的貪污腐化的惡政府已經消滅,代之而起的是人民世世代代所夢想的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廉潔勤勞的政府,廣大人民群眾在法律上和事實上享受著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最廣闊的民主”。經濟成就形象的塑造是國慶紀念的重要展示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每逢國慶紀念,經濟建設的主要成就成為眾多新聞媒體報道的聚焦點。在慶祝新中國建立十五周年大會上,劉少奇指出“十五年來,中國人民邁開了巨大的歷史步伐,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大”。鄧小平在國慶35周年慶典上斷定:“我國的經濟獲得了空前的蓬勃發展”。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和風險考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個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并指出:“65年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發展中國家尋找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實例”。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國慶紀念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國慶紀念活動不僅展現國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創造力,圍繞新中國紀念展開的系列文化活動也有利的促進了國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新中國成立35周年之際,中宣部組織拍攝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該歌劇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塑造出了我黨帶領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成就。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十五周年,多個部門聯合舉辦全國青少年“祖國萬歲”讀書教育活動,豐富多樣的文藝活動不僅使得民眾接受了藝術的感染和文化的熏陶,而且鮮明的展現了我國文化發展水平的提升。
二、表達強烈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
國慶慶典活動是具有高度政治內涵和深層次政治意義的政治性儀式活動,凝結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整個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對于民眾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重要載體和有力契機。通過儀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來,變為同一個世界,而他們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識”。埃米爾.迪爾凱姆認為,儀式和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手段,社會集團可以借用這種手段來表達并加強集團的情感和團結,集團成員進而達到情感上的一致性。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不僅需要愛國內容和合適陣地,更需要運用適當的契機來展現其內容, 國慶紀念的有效展開有利于發揮其對于民眾的引導、示范和輻射作用。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各種重要節日和紀念日,蘊含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舉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紀念活動,使得民眾參加集體聚會的同時,增強對祖國、家鄉、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國慶紀念活動是中國共產黨地位與國家權威柔性建構的重要時機。國慶紀念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政治權力的文化運作,也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文化傳播的方式得到闡釋,從而增加民眾對國家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國慶紀念活動重要的文化功能就是在于整合意識形態、尋求文化認同進而對民眾進行社會教育,在紀念活動中通過精神引導和心理暗示,增強民眾對于執政黨的高度認可,國慶紀念活動在活動中會傳播相應的文化象征符號,意識形態得以重塑。建國初期,為進一步穩固自己的政權,從而使得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在安定和平的環境中開展。建國四周年人民日報社論指出:“在這四年中,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之下,已經徹底打倒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血腥統治,使黑暗的舊中國變為光明的人民民主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十五周年,劉少奇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招待會上講話到:“十五年來,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正確領導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勝利”。新中國成立35周年,鄧小平在慶祝典禮上指出:“三十五年前,我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在這里莊嚴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并且宣告:我們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三十五年來,我國不但完全結束了舊時代的黑暗歷史,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也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在國慶紀念四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提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人民日報社論指出:“人民群眾從國家巨變和親身經歷中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毫無私利、充滿生機和活力、始終保持先進性的黨,是一個勇于開拓、不斷創新、銳意進取的黨,是一個不畏艱險、久經錘煉、堅強成熟的黨”“新中國的50年巨變,最根本的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振興中華,徹底改變中國人民的命運,選擇最先進的思想理論和社會制度,探索并制定最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方針政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將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在神州大地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在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從制度形態、社會形態、價值形態等確立并肯定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地位,并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作為其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從而使得民眾對于中國共產黨的熱愛進一步升華,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更為堅定。
三、 提升民眾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社會功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中國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國慶紀念活動契合時代的要求,與黨的中心任務結合起來,紀念文章的目的不僅僅是回憶歷史,而是通過國慶紀念活動架起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從而適應現在政府與民眾的不同要求。動員工作是一定政黨或階級為激發社會成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以有效的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而采用政黨或政權的力量進行的政治措施。國慶紀念不僅是表達政治主張的有力時機,而且是實施政治動員的極佳機會。中共中央有效的認識到國慶紀念對于實施政治動員的重要效能,借助該活動對于當前國家發展程度、發展目標定位及發展經驗總結和發展路徑選擇等均得到有效的展現建國以來,國慶紀念成為詮釋中國經驗、激勵國家和民眾追求向前發展的動力和載體,成為我國新發展目標定位和新中國發展路徑選擇的有利時機。這對于提升國民的志氣和信心有重要作用。勾勒發展目標、描繪出發展前景有利于振奮國民精神和激勵民眾的斗志,歷年國慶紀念強調對于新中國發展的階段目標和長遠目標進行安排,從而凝聚國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與力量。政治目標的提出既有政治動員的意蘊,又能反映出民眾當前的要求和強烈愿望。新中國成立50周年,江澤民在慶祝大會上提出:“從本世紀中葉到下世紀中葉,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年的艱苦創業,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對于我國世紀之交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政治動員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胡錦濤在大會上申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續朝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對于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動員、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597.
[2]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招待會上劉少奇主席的講話[N].人民日報,1964.
[3] 郭于華.儀式與社會變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 1953年社論《為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遠大目標而奮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周年》[N].人民日報.
基金項目:論文為東北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創新平臺建設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2170021930501。
作者簡介:宋琪琪(1992- ),山西長治人,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