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 要:新時代,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本文針對現有農村問題提出具體的整改措施,加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一、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在我國,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農村中。我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結合我國發展階段性目標提出的方略。農民生活狀況,農村環境,老百姓腰包鼓不鼓,這些都是衡量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經常聽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關鍵在于全面,也就是在中國的任何家庭、任何個人都要實現小康。那么,農民素質的提高,鄉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尤其是精神文明層面的提升至關重要。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唱響鄉村振興主旋律,讓農村有“精氣神”,是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關鍵,核心在于精神文明建設。要按照黨中央的總要求和具體部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培育文明鄉風,注重良好家風養成,注重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間的矛盾。那么,從國家層面去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建設現代化新農村,是眾望所歸。農民熱切期盼好日子,城鎮居民更向往好生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代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好舉措,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增強奮斗的獲得感,共建美好生活。
二、我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不足
基層很多干部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實力,知道其重要性,做起來覺得沒那么重要,忙起來根本忘記了重要性;基層有些干部存在意識模糊,只注重抓經濟,認為只有經濟搞上去,精神文明建設自然就好了,先把經濟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遲;還有部分干部認為物質條件差,思想工作難做,精神文明應付了事。
(二)基層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關注不夠
受經濟條件影響,很多地區在精神文明建設具體工作中,投入較少或者不投入。例如,部分村鎮無正規的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沒有正規的文化活動室,活動設施不齊備,設備老化占絕大多數,且沒有體系化的文體活動,無法滿足農民空閑時間的業余生活,也更不能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
(三)現代農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勁頭不足
很大一部分農民認為,市場經濟情況下,想方設法多掙錢是根本,至于精神文明建設,并不重要。有一部分農村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搞花架子,與自己無關。這些都是意識教育不到位、基層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引導力度不夠造成的。作為基層廣大黨員干部,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讓大家都動起來,參與進來,整個社會就會更好。
三、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是加大戶外公益廣告宣傳力度。鎮、村要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型戶外公益廣告,每個村至少設立1塊以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永久性宣傳牌,制作一批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欄和一批“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及遵德守禮標牌,讓正能量充滿鎮、村每個角落。二是加大理論宣講、百姓宣講力度。鎮、村要組建宣講員隊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基層宣講活動,活動要覆蓋所有村組。要通過評選農村道德模范和鄉賢,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教育引導農民弘揚踐行助人為樂、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三是加大新老媒體宣傳力度。鎮、村新老媒體要開設“踐行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專欄,經常性報道群眾身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類先進典型、好人好事,做大做強正面宣傳力量。
(二)堅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陣地建設
一是要建設微信宣傳陣地。互聯網時代,手機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每個鎮、村都要建立本轄區的微信群,讓群眾進群入圈,通過微信群來傳播正能量,發揮其一鍵轉發、跨平臺傳播、極速蔓延的強大宣傳功能,廣泛凝聚社會正能量。二是要建設鄉村“道德文化墻”。“文化墻”建設實際上是隱性教育的良好手段。很多鄉村農民文化知識欠缺,美化鄉村環境是二次教育的好方式。根據各村特點,在文化廣場的墻壁上,把孝道、仁愛、健康、文明等故事繪制成圖畫和文字,構筑鮮明的文化長廊,彰顯鄉村新風尚。三是要管好農家書屋。加強各村農家書屋的常態化管理,落實農家書屋管理制度、借閱制度、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三項管理制度,實行免費借閱和免費開放。
(三)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一是依托民俗文化組織群眾活動。健康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是牽連廣大農村的最好手段。加強傳統文化節日宣傳,組織開展節日活動,讓傳統節日有情懷,展示鄉村文化。而且,要把傳承和開發有機結合,把文明遺存和現代化要素結合,賦予時代氣息,讓農村成為有懷舊感和時代感的現代化新農村。二是要發掘農村文化資源。發掘整理推廣各地農村歷代保留下來的鄉規民約、族規家訓、文史典籍,延續傳統鄉村文脈,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鄉賢文化。加大文物古跡和農村遺跡的保護,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深入挖掘民間技藝,讓有記憶的鄉土文化保留下來。三是要建設文體骨干隊伍。村村都要明確文化體育社會指導員,適時組織他們學習培訓,加大培養文化示范戶、民間劇團力度,村村建設一支農民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
(四)學習典型樹立標桿
一是要做好先進典型選樹關愛工作。積極申報推薦各類先進典型,做好身邊好人宣傳,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生活困難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進行幫扶和走訪慰問,在全社會樹立“好人有好報”的輿論導向。二是要發揮先進典型帶動作用。在各村建設“好人榜”“善行義舉榜”“最美家庭榜”等宣傳陣地,組織先進典型評議會,傳播先進典型事跡,評議身邊的文明行為與不文明現象,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三是要做好“最美鄉村”“最美院落”創建。要實施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的旱廁是衛生環境的重要體現,要組織農民群眾自己動手,改善不文明習慣,凈化家庭院落,再去美化公共空間;要培育農村家庭成員的生態意識、文明意識,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活動。
(五)進行基層不良風氣治理
一是要破除封建迷信活動。清除和取締在城鄉從事封建迷信活動的固定場所和沿街算命的游攤,加強對參與封建迷信人員的宣傳教育,打擊巫婆、大師、算命先生、神漢等利用封建迷信活動騙取錢財坑害群眾行為,治理亂建寺觀教堂現象。二是要做好農村反邪教工作。組織反邪教警示教育宣傳,引導群眾理性參加宗教活動。要以“去商業化”為重點,做好佛教道教工作。對黨員群眾涉邪教問題開展分類處理,積極、持續、穩步開展轉化解脫工作。三是要倡導紅白喜事簡辦新風。推進移風易俗,樹立鄉風文明。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示范作用,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加強管理服務,合理約定紅白喜事消費標準、辦事規模和禮儀模式等,抵制陳規陋習,淳化鄉風民風。
(六)開展良好的農村志愿服務
一是教育引導。大力弘揚好人好事,注重樂善好施行為,傳承發揚“親幫親、鄰幫鄰”的中華美德,引導更多人參與志愿文化建設活動。二是要建設隊伍。加強基層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完善注冊管理制度,建立覆蓋到各村組的志愿服務工作網絡,做到村村有志愿服務組織。三是大力開展各種活動。堅持組織各種親情撫慰活動,注重對農民的技能輔導,加強對貧困農戶的技能培訓,在更多的志愿服務活動中,推廣“結對幫扶獻愛心”等志愿服務模式,培育志愿服務品牌,確保新農村的精準扶貧實施到位,推動農村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
參考文獻:
[1]楊穎.鄉村振興視域中的鄉風文明建設探析[J].社科縱橫.2018(09).
[2]李登杰.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J].學理論. 2018(02).
(作者單位:中共鞍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