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進
摘 要:本文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對豫南沿淮弱筋小麥種植推廣提出建議。我國豫、皖、蘇三省長江以北沿淮地區為長江中下游弱筋小麥產業帶,但總面積只占全國麥播面積的8%,有限的種植面積決定了我國弱筋小麥產需矛盾突出,進口依賴性強,滿足不了市場需要,是制約我國面粉工業和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豫南沿淮麥區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豫南弱筋小麥的推廣,對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反哺傳統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區域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穩定脫貧致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弱筋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小麥是世界上主要的谷物作物之一,是我國人民主食食品的原料來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品種。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餅干、蛋糕等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弱筋小麥市場前景越來越好,供給需求明顯不足,國內食品企業需要的弱筋小麥大部分靠進口。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豫南沿淮麥區適宜弱筋小麥種植。豫南沿淮麥區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
一、弱筋小麥發展的前景及意義
(一)弱筋小麥及市場需求
在食品加工領域,按小麥品質和加工用途,主要分為弱筋、中筋、強筋三種。弱筋小麥又稱“軟麥”,屬優質專用類小麥。其粒質軟、面筋弱、蛋白低,是研發生產低筋系列專用面粉、衍生加工烘焙、蒸煮食品的專用原料。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餅干、蛋糕等食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弱筋小麥市場前景越來越好,供給需求明顯不足,發展弱筋小麥,成為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二)我國弱筋小麥種植及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部發布的《中國小麥品質區劃方案》《優質專用小麥區域布局規劃》和《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劃定我國豫、皖、蘇三省長江以北沿淮地區為長江中下游弱筋小麥產業帶,但總面積只占全國麥播面積的8%,有限的種植面積決定了我國弱筋小麥產需矛盾突出,進口依賴性強,是制約我國面粉工業和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國際、國內市場優質弱筋小麥粉長期供不應求,我國優質弱筋小麥產需矛盾突出,進口依賴性強和弱筋專用面粉生產起步晚,品種少,質量不穩定,滿足不了市場需要。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豫南沿淮麥區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這既是弱筋小麥發展的機遇,又是弱筋小麥發展的挑戰。
(三)豫南沿淮弱筋小麥種植的優勢
豫南沿淮麥區,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淮河中上游,地處江淮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型季風氣候;沿淮小麥灌漿期高溫多雨、日照不足、晝夜溫差小,不利于蛋白形成,適合弱筋小麥生產。豫南沿淮麥區屬農業部《優質專用小麥區域布局規劃》的長江中下游弱筋小麥產業帶。豫南沿淮弱筋小麥生產核心區在河南省弱筋小麥生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區域優勢,所產弱筋小麥正在由普通小麥向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品質逐年提高,已受到國內面粉和食品加工業的重視和青睞,并逐步成為支撐我國食品工業特別是主食產業化發展的原料生產加工基地。對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反哺傳統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區域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穩定脫貧致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豫南弱筋小麥種植的推廣
依托區域生態資源優勢,發揮弱筋小麥特色產業優勢,應該在弱筋小麥區域化布局、規?;a、產業化經營、主食化發展上下功夫。
(一)整村推進,規模種植,打造弱筋小麥生產基地
為了擴大弱筋小麥種植面積,提高弱筋小麥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應把弱筋小麥生產納入目標管理,實施整村推進,實現連片種植;通過項目傾斜及資金整合,建好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完善配套設施,推廣機械設備和關鍵技術的應用;對加工企業進行金融支持,實行政策貼息貸款,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采取統一半價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病蟲防治、統一保險和統一加價收購等“五統一”措施。
(二)使用優良品種、加強技術培訓
引進、繁育、推廣具有抗性好、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的優良品種,是弱筋小麥產業發展的關鍵。采取氮肥前移、測土配方施肥、寬窄行條播等種植技術。開展大規模技術培訓,科技人員包村到戶,對生產中每個環節進行指導,充分發揮綠色高產創建示范帶動作用,科技示范戶帶動作用,全面提升標準化生產程度。
(三)弱筋小麥的收購
采取訂單種植模式。在生產中,采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種植模式,成立合作社和技術團隊,全程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形成農民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發展格局。在糧食收購中,采取訂單加價收購,簽訂訂單收購合同。實現產銷一體化。
(四)弱筋小麥的深度加工
發展集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弱筋小麥專用粉生產線、餅干糕點生產線、高檔營養面條生產線和強化營養饅頭生產線,發展產研融合,科技創新,構建弱筋小麥農工科大融合、產銷加工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三、綜述與建議
(一)因地制宜,選育良種試種,提高科學種糧水平
進一步選種試種,力求選出更適合豫南麥區土地現狀,產量更高,質量更優的新品種,保障農民穩定增收。
構建科研體系,支撐弱麥產業發展。整合多方資源,組建種子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公司,為弱筋小麥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種源保障。引進、總結、推廣弱筋小麥先進的生產技術,改變傳統的小麥種植習慣。在種植上推廣使用小麥少耕施肥播種、免耕施肥播種等國家推行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以利于土壤保水、保墑和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肥力,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目的。在農機使用上推廣寬窄行免耕條播機、免耕點播機等新型農業裝備,提高科學種糧水平。
(二)加快土地流轉,實現區域化種植
以示范連片種植區為依托,實現弱筋小麥規模種植,高質量收獲。帶動農民自發向種植大戶流轉土地,實現弱筋小麥標準化生產、現代化生產。
1.構建利益鏈接機制
扶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專業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通過適合的經營主體使特色產業最大限度地覆蓋農村、農民,鼓勵工商資本進入產前、產后環節。讓農戶通過加入專業合作社或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形成購銷關系穩固、利益聯結緊密的鏈接機制。
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基層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培育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科技服務水平。探索新模式,依托傳統的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借助社會性技術服務組織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技術保障。
(三)提升品質標準,完善產業鏈,做強“互聯網+”,擴大銷路
1.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以弱筋小麥種植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大田生產+加工”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統籌使用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相關項目資金,集中建設產業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
2.樹立弱麥品牌,利用互聯網拓展銷售渠道
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培育多樣化網絡化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M].人民出版社.2015.
[2]耿明齋,李燕燕.中原經濟區現代化之路[M].人民出版社.2012.
[3]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M].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中共淮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