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郭興華 劉曉華
摘 要:針對當前水上運輸領域需求多元化和高職生源結構多樣化的現狀,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改革、教學管理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實施高職航海人才分類培養的建議,以期為高職航海類院校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航海教育;多元化;分類培養
隨著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大力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推進,航運業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培養能滿足水上交通運輸領域(遠洋、沿海、內河船舶駕駛及航政管理)多元化需求的航海人才是高職航海技術專業當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課題。長期以來高職航海專業以培養海船駕駛員為主要目標,人才培養標準較單一、專業口徑窄、難以滿足多元化的航運人才需求等問題凸顯;加之近年來受生源危機的影響,生源數量和質量下滑明顯,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生源的結構和就業意愿出現多元化,高職航海教育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以供需雙方多元化的需求為視角,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等多方面開展教學改革,實現從現有單一培養目標模式轉向適應航運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多線并舉培養目標模式,對促進航海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一)多元化的人才社會需求分析
海洋運輸是當今世界各國對外貿易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全球90%國際貿易量均由商船承擔,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遠洋船舶駕駛人才仍然保持著旺盛的需求,航運業的發展需要一支穩定可靠的高素質的船員隊伍作支撐,培養滿足航運企業需求的遠洋船舶駕駛人才仍然是高職航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
另一方面,我國是水資源大國,境內江河眾多,水路運輸作為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原材料、能源等大宗貨物的運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內河航運人才的需求持續升溫,加之,內河船舶升級換代,先進的導助航儀器的裝備,船舶管理體系的提升等因素的影響,原有的文化水平較低的內河船員隊伍已不能適應行業的發展,亟需建設、培養一支高素質、滿足現代化水運發展的船員隊伍作為補充。
隨著內河港口、航道和船閘的快速發展,水運經濟對社會發展的保障促進作用正不斷提升。內河航道、海事部門從事過閘管理、航標維護、秩序維護的執法艇增多,現職船員由于年齡、知識老化等原因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而被迫離職,執法艇船員面臨嚴重的短缺的現象。
(二)學生發展多元化的需求分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高等院校急劇擴招,近年來高考適齡學生人數的持續減少,高職航海專業的生源狀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招考形式除面向普高招生,還面向中職對口單招、普高注冊、中職注冊等,生源的數量和質量整體下降明顯,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生源結構多元化與現有航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匹配的問題凸顯。
從當前在校和即將入學的學生年齡來看,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追求個性、生活條件較優越、自我意識強等是這一代學生共同的特點,傳統的教育方式、成才理念等已不能完全適應,需要結合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個性需求,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尋求當代大學生知識、技能獲取途徑與素質提升的多樣化創新。
(三)多線并舉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從高職生源結構多元化和水上交通運輸人才需求多樣化這一背景出發,目前對高職航海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可以分成三大類,即遠洋船舶運輸方向、內河船舶運輸方向及內河航政管理方向。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及就業意愿,探索實施高職航海教育分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具備海船船舶駕駛、內河船舶駕駛、內河航政管理等崗位適任能力的畢業生,實現接受高等航海職業教育的學生人人能成材的目標;同時,又要注重專業能力的拓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向高層次院校深造和未來職務晉升搭建通道。
二、多元化人才培養的路徑
(一)分類培養的依據
以現有航海技術專業、海事管理專業等專業群建設為載體,根據學生能力水平實施課程分層教學。依據學生就業意愿及興趣愛好實施培養目標分類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適度增加英語教學課時,通過英語入學考試,一、二學期實施A、B、C三個層次的英語分層次教學,設置適合不同英語基礎的教學計劃與教學進度,據學生期末成績對學生層次進行動態調整。在三、四、五學期設置中期考核,科目為英語及專業課程,通過此次考核對學生細化的專業方向分類培養,將部分學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好、專業穩定性強的學生重點向遠洋船舶駕駛方向培養,以推向國際航運市場;學業成績一般、愿意從事船員職業的部分學生向培養沿海、內河高素質船員發展;將具有較強專業技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管理能力的學生等,重點向勝任海、陸兩個方向多崗位的復合型航海人才培養。
(二)課程體系的開發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圍繞培養海船船員、內河船員、具備航海專業知識的航政管理人才三個大方面,打通航海技術專業群的課程設置,根據《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適任考試、評估和發證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適任考試、評估大綱》、《內河船舶船員適任考試和發證規則》相關規定及海船二三副、內河船舶二三副適任能力相關要求,實施“課證融通”的模塊化滲透型課程體系應使教學活動與航海職業工作融為一體,使學生在航海職業情境化的工作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航海職業技能。
在現有航海技術專業、海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完善,構建“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拓展課程”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中通識課程由學校開設的通識平臺課程組成,能滿足學生基本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由航海專業的基礎模塊課程和專業核心模塊課程組成,為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必須掌握的課程,遠洋方向注重商船技能與英語強化,沿海方向注重商船與特殊任務船技能強化,內河方向注重專業基礎能力提升,同時設置內河航運類課程。拓展課程則由專業拓展課程、實踐創新課程(系列實踐創新項目或素質拓展訓練項目)等組成,專業拓展課程是與三類培養目標相銜接的提升型課程,如國際貿易與法規類課程、水運管理類課程,實踐創新課程是以強化應用、輻射專業而開設的如創業創新項目或素質拓展訓練項目,為職業遷移、職業發展及學歷層次提升等服務。
(三)教學手段的多元化
教學手段多元化是當前教學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除采用傳統的講授模式,還應借助計算機、網絡、投影、仿真軟件等使學生能沉浸在特定的環境中,提高學習效率。“90后”、“00后”生活網絡大時代,對網絡有著天生的敏感性,因此可以根據生源知識結構和個人發展需求多元化的特點,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教學手段、虛擬仿真和理實一體化教室開展教學,同時建設覆蓋主干課程的微課程群和教育教學資源庫,實施校內開放的“線上線下、虛實一體”互動教學模式。
具體操作層面,以水上交通運輸行業對航海技術人才典型工作任務的要求,以云技術、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結合“智慧江蘇”、“智慧高職”建設,推進建設基于云構架的信息平臺、數據共享平臺、課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線上線下協同教育新體系;通過智能教室、遠程教育、虛擬實驗室、實訓教學等應用系統的建設,實現對專業教學過程的主體活動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同時通過加大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資源的建設,打造航海技術專業課程群共享教學資源。
(四)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多元化
教學效果的考核分為理論考核和實踐能力的考核,理論考核以海事局適任證書全國統考為準,對于實踐能力的考核根據STCW公約與規則及我國海事主管機關對表明海船船員具備專項技能的合格與適任的要求,依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產性教學實習船和頂崗實習船,確立了航海技術專業人才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的能力培養目標,設計了專項實訓、綜合實訓和航行實習等模塊,形成了由實訓、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不同環節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對課內實訓、專項實訓、課程設計、校外實習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對于某一門課程的考核,采用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國家海事局組織的適任評估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以完成某一項船員工作任務為依據設計考核內容和適任標準,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 張軍俠,潘菊素.高職院校分類培養多樣成才問題及解決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5(04):99-102.
[2] 吳益峰.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拓展教育創新實踐:以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1):26-28.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SJA1240;文章為2017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B65;文章為2017年度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YJY/2017A01。
作者簡介:李偉(1984- ),男,講師,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系,碩士,研究方向:航海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