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烽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變形記》的教學實踐研究——主要包括閱讀感知并圍繞小說的三大核心要素繪制導圖;圍繞“變形”梯度設置問題導圖并分“讀前—讀中—讀后”引導學生突破小小說閱讀鑒賞的瓶頸;借力思維導圖以點帶面促成小小說的閱讀遷移與創造——將思考點集中在通過上述實踐,研判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獨立思考,并在合作探究中發展提升自己的獨立閱讀能力的效益價值。
【關鍵詞】思維 ;思維導圖 ;小小說 ;獨立閱讀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背景陳述及價值預判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 標》)明確指出:“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要從完整的文本中把握其內容,同時將作者的思路理清并概括作者要表達的核心要點,在這個基礎上去整體建構文本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課標》中關于課程內容的18個學習任務群,涉及閱讀的,基本都強調要“發展獨立閱讀能力”,比如學習任務群5“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6“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等。
于漪老師在《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中指出,學生要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取得綜合效應,思維方面應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比較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善讀善寫。“善讀”的實質就是培養并提升學生善于閱讀的能力。思維的效度決定了閱讀的效度,筆者認為借力思維導圖正是提升小小說語文閱讀能力所需要的。閱讀是一種思維過程與思維結果,閱讀訓練的核心也就是思維訓練。在小小說的閱讀過程加入思維導圖要素,讓學生充分激活自己的思維,通過思維導圖快速系統地進行思維的發散、聚合再到整合。畫思維導圖的過程本身就是思維的具體化、形象化,十分有利于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另外,就著思維導圖,也方便學生就圖說事——小小說的情節以及作為獨立閱讀個體對小說環境人物的體悟進行成果分享,同時圖文協同,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致,還能集思廣益,發揮1加1遠大于2的閱讀效能,進而促成學生閱讀思維往更好方向發展和提升。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思維導圖”指的是一種思維力具體化的圖形思維工具,它利用“左腦+右腦”的“全腦”思維模式,有利于激發大腦的潛能。思維導圖的模式類似于人類思維過程,好比一面鏡子可以直觀地把我們腦海中的信息思維過程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形式表達出來。而且思維導圖除了可以利用XMind,MindManager,iMindMap等軟件,也可直接采取白紙+簽字筆的手工繪制方式——這也是筆者特別推薦的——因為它本身不需要學生耗費過多精力去掌握思維導圖的制作技巧。換言之,只需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思維過程用類似于魚骨狀、樹木枝干狀或者蛛網狀的形式外顯出來即可。
“閱讀能力”,本文采用曾祥芹在《閱讀學新論》中的五層次界定——“閱讀能力的縱向層級結構由五個由淺入深的能力組成”分別是閱讀感知力、理解力、鑒賞力、遷移力以及創造力。
在整個小小說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借力思維導圖進行課前準備、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行課上互動、利用思維導圖整合課堂所生成的“可視化”的思維成果并形成課后反思等環節,引導學生在小小說的閱讀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策略, 從感知、理解到鑒賞、遷移再到創造,由淺入深,使小小說的閱讀更加系統化,使小小說閱讀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三、以《變形記》為例,淺析如何借力思維導圖提升小小說的獨立閱讀能力
1.要求學生閱讀《變形記》并圍繞小說的三大核心要素繪制導圖。
筆者要求學生先閱讀必修4教材中《變形記》節選部分并圍繞小說的三大核心要素繪制閱讀導圖,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進入閱讀情境并獲得一定的閱讀體驗與思考——“而學生們一邊閱讀一邊畫導圖,思維也就不會混亂,速度也能明顯提升”。(如圖1)
2.提供完整的語料,分“讀前—讀中—讀后”圍繞“變形”層進設問以突破學生小小說閱讀鑒賞的瓶頸。
因為必修4的《變形記》是原著的節選,且主要是大段的心理獨白;至于格里高爾變形后,親人日久心惡的種種表現,以及到了最后格里高爾在既病且餓中死去,親人為新生活的到來感到歡心……這些重要的內容都沒能進入學生的閱讀視野!
考慮到全方位的閱讀鑒賞必須是讀者在全面感知并理解作品后生發的。筆者找到了必修四《變形記》的節選源——李文俊的譯本作為給學生的推薦閱讀材料以實現課外文本與課內文本的無痕銜接,并設置了以下設問導圖:
3.借力思維導圖以點帶面促成小小說的閱讀遷移與創造。
閱讀遷移與創造,離不開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思考,筆者引導學生從主角格里高爾聯想到其他文學作品中相似的“他”,再由主角發散到現實生活中的“他”及“他們”;再由作品中的主角引申到“你”——即追問自己是否也有過相似的境況。
(1)在自己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有哪些人、事物屬于“變 形”?紙筆解釋這在本質上屬于什么變形?為什么會導致這種變形?
(2)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變形的現象?紙筆解釋(同上)。
(3)現實生活中你曾經歷過哪些變形?相對于格里高爾被動的變形與不可逆轉的變形,如果可以選擇,你會主動變形成為什么?為什么?
四、實踐反思與效益分析
衛燦金教授說:“語文科作為一門語言和思維相統一的學 科,正是在語言和思維的結合上既發展著學生的語言,又發展著學生的思維。”借助思維導圖,以思維訓練為切入口,以小小說為主要的閱讀訓練文本,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工具進行獨立思考并在合作探究中發展提升自己的閱讀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閱讀主體意識、系統整體、動態開放、多元立體的意識以及閱讀后發聲的權責意識。
1.在小小說的閱讀中引進思維導圖,一方面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在嘗試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幫助學生結合閱讀素材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審美理解與價值判斷,為促使學生讀有所得,得而能說,說而有據,在小小說的閱讀中能“有想法”“有做法”“有說法”探索一條可行之路。
2.操千曲而后曉聲,多讀導圖,思維導圖的運用自然可幫助學生培養全面細致的閱讀習慣,同時從優秀的小小說文本中汲取寫作的養分。以圖導讀、以圖導思,用思維導圖來展示自己閱讀思路及心得,比單靠語言表述來得更直觀。而且參與的同學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通過自評和互評汲取導圖中呈現出來的“思維養分”,在“相互關注彼此閱讀思維方式、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中取長補短進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這剛好應了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一個觀點:“教學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思維。”
盡管一篇《變形記》的教學,未必能在“培養小小說獨立閱讀力”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深入文本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卻可以增加未有的新知識、新經驗、新感悟。滴水不懈,磐石洞穿。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J].語文教學研究,1994(6).
[2]涂玲.思維導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
[3]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