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杰
【摘要】語文是學生必修的一門功課之一,通過學習語文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基本功底,還可以在豐富的文本內容中增加學生的人文內涵,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鼓勵學生多閱讀,并在教學中慢慢浸潤德育教育,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取得明顯的進步。這是就業市場的需要,也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思想品德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現在是多元發展的時代,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習基本的文化知識外,還應在學科中領悟一定的精神,促進自身的綜合發展。尤其在語文學科中,不僅涵蓋了與生活相關的很多內容,還有很多對學生思想深有啟發的內容,如果能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利用,不僅可以改善學生的思想素質,還能改變學生的人生觀,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本文主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相關內容,深入分析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基本策略,希望能對廣大語文教師產生一定的教育觸動,從根本改善學生的綜合水平。
一、語文教學進行德育培養的必要性
(一)就業市場需要
當前企業的招聘門檻越來越高,不僅看重人才的基本文化水平,更看重人才的基本思想素質,甚至有些企業在招聘中提出明顯的招聘要求如“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具有抗壓能力,具有奉獻精神”等。可見,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迫在眉睫。語文學科中基本包含了就業市場中企業發出的任何要求內容,語文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為學生滲透相關的素質與精神,讓學生在將來就業時能順風順水。
(二)人才培養需要
學生在未走向工作崗位之前,他們的思想還比較單純,對職業生涯的規劃也不到位,他們的思想還有一定的塑造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發展實際為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讓學生成為將來的一名合格勞動者。但一名合格的勞動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教師應肩負起教育學生的責任,通過分析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鼓勵學生不斷地踐行,做知行合一的人。
二、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于作者事跡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材里出現的文章,基本都是名家名作,這些作者的成長故事可以說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動元素。語文教師應深入分析書本作品中的作者,并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感受到作家成長的歷程,并受到一定的思想啟發。
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是蘇聯無產階級革命作家,出生于烏克蘭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2歲開始勞動生涯,15歲加入共青團,是蘇維埃“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在多年的過度勞累中,他的舊病復發導致雙目失明,但他并沒有從此消極放棄自我,而是選擇了文學創作,在創作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并最終著作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通過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跡,可以讓學生懂得:人生的每個階段的經歷都是一筆財富,困難也不是最可怕的,只要靜下心來重新規劃并付出行動,人生依然可以再次精彩綻放。
(二)于情感分析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情感色彩,讀來讓人興奮,讓人深受啟發。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心是浮躁的,學生受大環境的影響其思想也在發生很大的動搖。為此,語文教師應結合語文學科中的情感特點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例如,當今的學生大多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為學生講述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故事,讓學生在教師有感情的講解中,產生聆聽的愿望,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老師的啟發,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在學生聆聽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相關問題進行一定的討論,深化文本的思想主題,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比如在學習《善良》這一課時,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導入:一天,在一個路口聽到兩個學生對話,其中,甲說:“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善良是最可貴的品質。”乙說:“善良不能當飯吃,善良的人最容易被人利用。”大家對甲乙兩人的對話有何看法呢?你們更贊同誰的觀點呢?你認為善良是一種什么行為?通過讓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學生的思想被教師的故事牽引著走,德育滲透正在悄然形成。
(三)于人物形象中滲透德育
語文敘事故事中不僅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還給讀者呈現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各種人物形象就是現實人物的濃縮版,是人物思想的具體體現。一旦學生對文本的某個人物形象產生了好感,學生就會對人物形象產生崇拜甚至模仿的心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人物的形象進行啟發式的滲透,讓學生對故事人物形象產生悠然的感情,從而受到一定的思想啟發。
例如,《賣白菜》里塑造的“母親”,是一位誠實守信的形象:貧窮不能失掉自尊、不能丟掉誠實。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讓學生閱讀文章,并在閱讀中勾畫出反映“母親”形象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分析句子的基本內涵。通過分析人物的形象,學生們對文本中的“母親”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進而啟發學生想到自己的母親,想到自己母親的某種形象對自己的影響等。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生對文本的主人公更加敬佩,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從而激發學生做誠實守信的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在教學重點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不是進行通篇德育,而是選擇那些對學生深有啟發的某個人物或某個重點。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時應仔細斟酌文本的重點知識,通過對故事情節、重點字詞等進行分析,有重點地進行德育的滲透,讓學生的思想跟著升華。
例如,在《讀書人是幸福人》一文中,作者在題目中就為大家呈現了文本的主旨——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做一個幸福的人。由此我們可以分析文本的重點是“讀書”,讀書不僅讓人變得更加淡定,更讓人變得愛思考,讀書的過程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幸福。只有這種幸福是長久的,是永恒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與啟發學生。比如,在鼓勵學生熱愛讀書這一項目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為學生推薦不同的書目,這樣學生才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進步,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
(五)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堂教學的寫作訓練是一個綜合訓練,體現了學生對原有知識體系的組合能力,也反映了學生對具體人或事物的看法,體現出學生的思想品質。所以,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寫作訓練這個平臺,檢驗學生的思想發展水平,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學生糾正與指導,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例如,基本每年都有勞模頒獎的視頻畫面,教師可以結合當前學生不愛勞動的思想,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并讓學生在觀看之后書寫自己的感受。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寫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寫作訓練教師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真實的心聲,并根據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職業生涯觀念,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不能僅僅將傳授給學生基本知識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還應將思想品德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因為語文是一門極富人文情感和人文情懷的學科,只有讓學生的思想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將語文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才能體現語文的魅力。語文教師要在講解作者成長事跡、文章人物形象、文本的重點等的過程中選擇一定的時機給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成為思想積極、健康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陳幗.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研究[J].職業,2018(10).
[2]覃榮昌.關于中職語文教學與有效德育滲透的思考[J].才智,2017(17).
[3]趙鳳華.文以載道? 德以載人——中職語文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