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鳳萍
我們發現,孩子可以用“混沌”這個詞來描述。他們來到現實世界,需要通過與人、環境、物品的互動來找到路徑,建立自己的秩序,也建構自己的認知,走出混沌。這個過程,最要緊的是孩子是自主的,他的行為在自己的掌控中,而不是成人的要求中。
首先,他們需要一個有序的環境,學習體會其中的秩序,他的方式就是觀察環境、模仿他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無需說教,無需逼迫,只要成人自己做到就行。這方面,蒙氏教育給出了非常好的示范。
其次,兒童也需要一個看起來無序的環境,在無序中感受碰撞,遭遇矛盾,嘗試尋找應對策略。在無序中,他們才有機會體驗“規則”的來龍去脈,體驗取舍得失,體驗遵守規則的理由。由此獲得經驗,學會協商、制定、遵守規則,學習修正認知。比如自由游戲,天然地具備這種條件。
兩周歲多的米樂,是一個秩序感非常好的小孩,這種秩序來自他的家庭。從出生開始,爸爸媽媽就以一種非常自律嚴謹的方式,給米樂提供了確定的環境,自己以身作則,給其他的家人也提出同樣的要求,讓米樂在日常中體會到了什么時候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在他想要嘗試的時候,可以隨時開始,自己吃飯、洗漱、整理等,米樂一直有選擇權。當他想違反家庭規則時,也會得到不被允許的指令。慢慢地,米樂掌握了行為的方式,他很自在地做著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判斷,有主見,敢于嘗試,做不到的事情也會求助他人。
米樂上衛生間,突然要求媽媽抱,原因是廁所很臟;進到某個地方,他選擇去戶外,他說這里沒意思;放棄滑梯,要去玩沙子,他說滑梯太燙;到某個早教機構,看到墻上裝飾鮮艷的操作材料,他玩了,還說:媽媽,裝飾好難看。他已經能明確表達之所以如此的理由,這是一次次自主選擇、決定、嘗試而積累的經驗。
米樂并非訓練的結果,而是跟隨、模仿、選擇、嘗試,媽媽始終保持了對秩序的堅持,對米樂耐心的支持。米樂的身體、手腳是自由的,是由自己來掌控的。我以為,米樂擁有著未被干擾的自由!
讓孩子看起來是混亂的,并非他本來混亂,而是他看到了混亂的環境。比如家里隨意亂放的物品,成人行為的變來變去,尤其在同一種情況下,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更有甚者,對孩子要求一種,對自己是另一種。這使得想要學習并照做的孩子異常混亂。而成人卻把這個標簽貼在孩子身上,這很不講理。
我們所期待的好的結果,只有在自由的心靈中長出來才有意義。孩子需要時間,需要在實踐中積累。愛著孩子的人們,只要耐心關注著,并成為他們需要的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