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就高職少數民族貧困生比例、少數民族學生學業與心理健康狀況、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狀況等方面對高職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業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業壓力、心理健康問題: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需要重點進行心理幫扶;少數民族非貧困生的學業成績較低,需要著重進行學業幫扶,針對結論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少數民族學生 ?心理健康 ?學業狀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C-0026-03
已有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幸福感低于漢族大學生,主要是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歷史積淀使少數民族學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特征與心理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從經濟、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到城市上大學,使得他們在學業和就業上均感到壓力,產生自卑、壓抑、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因子的陽性檢出率比較高,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反應。聚焦已有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需要進行積極的干預和幫扶。我國歷來對少數民族教育給予重點扶持,在政策傾斜、教育公平、民族教育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民族團結、民族教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針對性地進行學業教育和心理輔導,本研究以高職少數民族學生為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學業狀況,探討兩者的關系及影響因素,為了解現狀、制定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及學業幫扶對策提供現實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選取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某年級1171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少數民族貧困生303人,少數民族非貧困生434人,漢族對照組學生434人。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自壯、苗、瑤、侗、傣、彝、土家族、仫佬族等廣西區內少數民族。參與研究學生年齡范圍為18~21歲。
(二)方法
1.心理健康狀況。采用Derogatis L R編制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有90個項目,9個因子,通過因子分析可以了解癥狀分布的特點,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2.學業狀況。學業狀況采用該年級2015—2016學年的所有課程的期末成績的平均分綜合反映。
3.數據統計。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數據進行F檢驗、T檢驗。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少數民族貧困生比例分析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以林業工程、園林工程等涉農涉林專業為主,生源主要是廣西的山區、林區等縣域。在生源結構中,少數民族學生生源占有較大的比重(以某年級為例,見表1)。
某年級學生總數2588人,其中漢族學生最多,占年級人數的69.09%。少數民族學生占30.91%,少數民族貧困生占12.51%。在該年級800名少數民族學生中,貧困學生占40.50%。
(二)少數民族學生學業與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學業成績分析表明,少數民族貧困生、少數民族非貧困生、漢族對照組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顯著(F=16.40,p<0.01)。進一步兩兩比較發現,少數民族非貧困生的學業成績最低,顯著低于少數民族貧困生(t=-3.37,p<0.05)和漢族對照組學生(t=-2.79,p<0.05)。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學業成績最優秀(78.23±7.88),漢族對照組學生的成績次之(見表2)。
SCL-90分數分析表明,少數民族貧困生、少數民族非貧困生、漢族對照組學生之間的SCL-90總分差異顯著(F=4.92.40,p<0.01)。進一步的兩兩比較發現,少數民族貧困生(127.78±38.47)與少數民族非貧困生心理健康(123.05±37.91)均差于漢族學生(119.35±31.65)。少數民族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與漢族學生差異顯著(t=8.43,p<0.05)。
以上結果說明:在三組學生中,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學業成績最優,但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三)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狀況分析
少數民族貧困生、少數民族非貧困生、漢族對照組學生在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差異顯著(見表3)。進行兩兩比較發現,少數民族貧困生、少數民族非貧困生在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的得分均高于漢族對照組學生。少數民族貧困生與漢族對照組學生得分差異顯著,統計值分別為軀體化(t=0.072,p<0.05)、強迫(t=0.13,p<0.05)、人際敏感(t=0.10,p<0.05)、抑郁(t=0.11,p<0.05)、焦慮(t=0.09,p<0.05)、敵對(t=0.09,p<0.05)、恐怖(t=0.08,p<0.05)、精神病性(t=0.08,p<0.05)。
以上結果說明:在三組學生中,少數民族貧困生的陽性因子癥狀最嚴重。
三、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高職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業成績的現狀,了解不同家庭經濟收入水平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業狀況及其成因。研究對選取的某年級少數民族貧困生、少數民族非貧困生、漢族對照組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現,該年級少數民族學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成績最優,但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少數民族非貧困生的學業成績最低且其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漢族學生。SCL-90各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的得分均高于漢族對照組學生。這些研究結果與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業壓力、心理健康問題: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需要重點進行心理幫扶;少數民族非貧困生的學業成績較低,需要著重進行學業幫扶。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業表現狀況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問題之一。對該年級的民族結構的分析表明,漢族學生占主體地位,少數民族大學生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著文化上的不適應,而文化上的不適應可能對他們的學習造成不利影響。本研究發現,少數民族非貧困生的成績低于漢族對照組學生,支持了民族因素有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學業成績的方面的假設。
有研究者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身份會影響其學業成績,因為民族身份是在特殊的民族語言、民俗文化與民族家庭中形成的,直接影響到少數民族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和心理成長。少數民族學生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語言、民俗文化系統,他們的認識往往有一定的局限,人際關系與社會適應能力都相對較差,這對他們進入大學后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實際上,少數民族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會面臨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之間的不相適應,漢語的掌握與運用也給他們的文化課程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從而降低了他們的學業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學業成績卻優于漢族對照組學生和少數民族非貧困生。這說明民族因素雖然會對學業成績帶來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能夠通過引導與幫扶加以控制。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積極關注貧困生的成長與幫扶,少數民族貧困生也因此獲得了來自經濟、心理等各方面的幫扶。如對貧困生提供入學綠色通道和勤工儉學機會,開展冬日送溫暖活動、貧困生家訪,以及對貧困生的自信心、人際關系、學習適應以及情緒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輔導與訓練等,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感受到積極的關注、正確的引導與有效幫扶。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如何避免和消除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壓力而引發的心理問題,是本研究的目標之一。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少數民族貧困生,還是少數民族非貧困生,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如漢族大學生。其中,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調查的結果表明,與漢族大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確實令人擔憂,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他們的心理壓力較大。這與佘少華、毛小玲等研究者的研究一致。究其原因,一是少數民族特殊的語言文化,使得他們在漢族文化適應和語言交流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例如抑郁和焦慮。二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數來自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他們往往學習基礎較差、起點較低,進入經濟和文化相對發達的大學后,他們面臨文化沖突、生活環境變遷、理論學習加重等問題,一些學生難以承受壓力而產生心理不良反應或心理問題。三是少數民族學生大多數家庭經濟相對困難,進入大學后,由于經濟條件的差距,一些貧困生不免產生自卑心理和壓抑感,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本研究發現,少數民族貧困生在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漢族學生。與其他高職院校不同,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自廣西的偏遠山區、林區,其中大多數來自農村。一方面,地處山區林區的農村,有相對落后、封閉的民俗文化,在文化沖突與學業壓力下,容易產生自卑和防御心理,從而導致他們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的癥狀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由于長期使用本民族的語言交流,使用漢語交流對他們來說也產生不小的壓力。這是少數民族學生人際敏感癥狀尤為突出的重要影響因素。比如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的t/d、ch/c/s等發音,形成母語式習慣性混淆,并因此擔心受到漢族學生的嘲諷,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產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出現回避或逃避人際交往的行為,引發社交恐怖。
(三)少數民族貧困生幫扶對策研究
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學業與心理健康狀況具有明顯的特殊性:一方面,他們的學業成績相對優秀,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處于劣勢地位。這說明有必要加強對少數民族貧困生進行教育和心理幫扶。首先,可以通過激發求知欲,助力少數民族貧困生成長。少數民族貧困生來自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上進心,對他們加以引導,能夠幫助他們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近年來,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對貧困生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會、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培養貧困生的學習能力,少數民族貧困生也從中獲益,在學業上有了獲得感和感受到關愛,學業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其次,要重視對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心理幫扶。雖然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學業表現較優,但其心理健康狀況水平較低,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學校應積極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態,通過建立科學的心理幫扶體系,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提升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通過構建心理課程、心理素質訓練平臺、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服務等幫扶體系,為他們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楊強,葉寶娟.感恩對漢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
[2]徐柏才,孫明福.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狀況與教育對策[J].實踐研究,2011(9)
[3]高云鵬,艾克熱木·艾爾肯,王雪.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4]陳偉建.民族身份對少數民族教育獲得的影響研究[J].民族研究,2015(4)
[5]佘少華.少數民族師范專科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15(11)
[6]陳立鵬.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回顧與評析[J].民族研究,2008(5)
[7]唐建榮,楊順清,石世文.貴州少數民族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8]毛小玲,胡良人.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預科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衛生學校,2008(10)
[9]李韋嫦,莫意清.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與良好行為的關系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3(7)
【基金項目】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立項課題“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拓展訓練研究與實踐:以第二課堂活動為視角”(JG201508)
【作者簡介】李韋嫦(1984— ),女,壯族,廣西柳州人,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