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職業技能、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酒店服務意識等職業素養,針對現有職業素質培養中綜合性培養略顯不足、忽視養成教育模式的建立、忽視隱性職業素質的培養的問題,提出強化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策略: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優化學生的職業素養;著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職業素養 ?酒店管理專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C-0117-02
現今,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進,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題再度引起社會關注。高職院校就業聲譽主要取決于應屆畢業生整體就業率,且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后期招生數量。職業教育的開展應將學生就業出口問題納入規劃范圍,如果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率不達標,將會極大地浪費前期所投入教學資源。從社會需求角度來看,用人單位在人員招聘過程中所招聘學生能夠達到崗位實際需求的在少數,經調研發現,導致該現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高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脫離企業實際人才需求。由此可見職業素養是企業準入的基礎門檻。從畢業生角度來看,若要從百萬人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要具備專業化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還應當培養自身職業素養。
一、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一)職業技能。職業技能是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必備技能之一,而職業技能所涵蓋范圍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為酒店管理的相關專業知識,另一方面為酒店日常管理及日常操作。對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而言,應對基礎酒店管理的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與此同時,應熟練掌握酒店前廳接待、餐飲、客房服務、交際禮儀、柜臺收銀以及衛生清潔等各項操作。
(二)人際交往能力。酒店管理工作接觸面較為廣泛,群體化現象較為普遍,一般各大酒店招聘員工時都有一個共同要求那就是人際交往能力。一方面需要以過硬人際交往能力與客人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始至終堅持“客人之上”的利益原則,同時也可實現對各種復雜人際交往關系的有效應對,以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各種突發性狀況;另一方面需要與酒店各部門和相關崗位工作人員溝通與配合來共同完成工作目標。
(三)組織協調能力。通常情況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實習鍛煉崗位多為基層任務,從基層做起逐步轉入正式工作崗位,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學生自身應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高效完成各項事務的應對和處理。但從學生社會實踐來看,絕大部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缺乏主體意識,對職業素養的認識過于片面化,在學習過程中自身職業素養的優化效率不高,對未來職業發展規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酒店服務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是酒店從業人員的從業前提,也是從業人員最基本的職業素質之一。服務意識發自服務人員的內心,具體表現為:員工要微笑待客;時刻注意、滿足客人的需求;熱情周到;親切真誠、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客人等。只有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才能給顧客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培養忠誠的顧客。
二、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
目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偏重專項培養,綜合性培養略顯不足。一是高職院校未針對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多種培訓方案和計劃,例如職業應聘技巧、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二是未能均衡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者的課堂時間分配。針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課堂時間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應按照不同學期學習內容和標準的變化,適時增加實訓教學課時,保證每學期實訓課程為5~6次,而對于臨近畢業的學生而言,大三上半學期的后期和下半學期整體均屬于實訓期,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可深入社會,通過動手實踐操作,不斷總結實踐工作經驗,確保自身職業能力的全面提升。三是校企合作模式貫徹落實不到位。校企合作模式將高職院校和企業連成有機統一體,兩者通過合作教育形式,進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但從實際教學運行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均以職業技能的訓練和職業體驗的積累為主,而職業素質作為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對其的培養和養成不能單純依靠職業培訓而獲得。
第二,忽視養成教育模式的建立。相較于高等教育類院校,職業院校學生基本素質水平相對較低,存在自律性差、缺乏學習目標、學習動力不強、組織紀律意識薄弱以及自身職業素質主觀意識不強等素質表現。究其原因,是因為學校未建立養成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和學習氛圍下,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思考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師所傳授就業信息以及專業知識的滲透等,并沒有明確的職業素質目標,更談不上培養職業素質。因此,教師對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重新審視便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偏重職業技能等顯性職業素質的培養,忽視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等隱性職業素質的培養。從組織結構來看,職業素質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為顯性職業素質,另一部分為隱性職業素質。其中,顯性職業素質,例如學生外在形象、知識儲備以及職業技能等,所占比重較小;而隱性職業素質是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理想以及職業態度等,占據了整個職業素質的絕大部分。由于顯性職業素質的易考核性和易體現性,在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過程中,教師更加強調對顯性職業素質的投入。相反地,隱性職業素質則時常被忽略,但這反而是決定學生就業競爭力高低的關鍵因素。
三、強化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在培養人才就業競爭力時,要對人才社會實踐能力進行綜合培養,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規劃尤為重要。因此,學校應始終堅持符合實際崗位需求的基本原則,以酒店職業技能的要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酒店管理職業自身特點以及崗位任職要求等為基礎,充分發揮酒店管理工作過程的導向作用,對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進行針對性參考,更加精確地對職業任務進行定位,確保將工作任務、專業知識、職業人技能三者相聯系開展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二)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酒店需要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引導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做好后期工作任務執行及未來發展的充分準備,有助于學生以高質量水準完成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增強學生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的成熟性。國內相關學者提出,在國內高職院校中,畢業前制訂未來職業規劃的學生不到80%,絕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就業階段后壓力倍增。高職院校多為三年制院校,跟崗實習及頂崗實習時間為大二學年第二學期期末開始,在校時間課程安排相對較為緊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盡早完成,除了能夠幫助學生在實習早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和就業觀念,且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輔助學生在與行業特點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的背景下,對自身進行重新審視,增強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高職院校可將職業生涯規劃設置為一門獨立性質的課程,從入學新生教育開始,每學期不斷對系統知識進行梳理,經過一系列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的組織,增強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確保就業意識和職業素養等的全面提升。
(三)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素質改善任務艱巨且復雜,高職院校應在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全程貫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斷拓寬心理教育渠道的基礎上,征得家庭和社會高度信任和配合,確保心理教育效果和質量。酒店各部門是酒店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實習崗位,學生在實際崗位實習過程中,即使處于管理層仍有客戶稱其為“服務員”,使得學生自信心衰減,失去對行業的自豪感。學生在實習期間,對于這種工作現實的接受程度較低,容易出現各種各樣消極心理,如抵觸、煩躁或者逆反等。因此,高職院校應以專業所面臨環境為基礎,對學生自我崗位認知和就業環境所接觸群體進行普及和心理疏導,避免對學生“品學兼優”等表象的過度要求,應以工作環境的全面適應為培養重點,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本領和提高待人能力。
(四)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優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可在學校課程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的第二課堂,優化學生職業素養。在校內增設第二課堂是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施的重要路徑,也是學生組織協調能力、人際溝通技巧培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形式。各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提高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借助第二課堂中的先進教育形式,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對于日常活動的開展和范圍應盡可能地拓寬,增設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學生日常管理教育以及志愿者活動等,也可通過科技文化藝術節、創新發明大賽、茶藝插花大賽以及酒店管理職業風采大賽等活動的舉辦,或者結合當下青年人喜歡參與的具有合理性的一些新潮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和競賽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確保其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五)著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加快成立一支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組成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科研團隊,促進教師全面發揮科研創新精神,深入酒店管理了解該行業實際發展情況,總結和積累豐富的服務經驗和實踐經驗。“雙師型”教師團隊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改善和優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組織教師參與酒店企業調研實踐,有助于發揮學校教師優勢,第一時間掌握并更新相關行業動態信息,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充實。另一方面,聘請酒店企業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人員進入高職院校作為兼職教師,能發揮酒店企業人才優勢,促使“雙師”隊伍的合理構建,將行業最新動態、最新知識正確、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將實踐技能身體力行地傳授給學生,將良好的行業職業道德潛移默化地轉化到學生身上。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積極協調各方面力量,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的基礎上,提高與社會之間的契合度和適應性,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念,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應金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拓展的目標體系及運作機制建設[J].職業教育研究,2013(8)
[2]申松姿.探究與高職院校學生擇業相關的影響因素——以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1)
[3]涂海英,陳建萍.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
[4]李琴.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戰略舉措研究——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6)
【作者簡介】張蓉倩(1981— ),女,廣西梧州人,梧州職業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