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秋 秦桂秀 楊海生
[摘要]當今社會,全球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命安全,環境與健康問題受到各國的重視。莊子的生態思想可以為現代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及借鑒價值;重點闡述了莊子的環境與健康觀思想,并對現代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給出了啟示和建議。
[關鍵詞]莊子;環境與健康;指導
[中圖分類號]X-4[文獻標識碼]A
導言
全球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各種生態問題逐漸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環境與健康問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都在尋求促進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二者平衡的辦法。雖然出臺的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未能達到人們的期望值,環境問題仍舊困擾著我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先哲早已注意到了環境問題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中國現代的環境治理理念大都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探究莊子自然環境思想的當代價值,對于指導人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1 環境與健康的主要內容
1.1 環境與健康
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居住環境,環境與人息息相關,合理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未來。而環境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是地球孕育的生命與非生命的一切實體事物,包括動植物、陽光、空氣、土壤、水、氣候和能源等等;人文環境則是人類活動周圍的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社會、社區和生活環境等。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推進,人類的生存環境、疾病譜以及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我國的經濟與環境發展面臨挑戰。在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迎來了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由此可見國家領導人對處理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嚴重影響人民健康,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對環境與健康的內涵關系做了深刻的解讀,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本前提,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類的長存與發展。“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1.2 環境與疾病
疾病是人類生存、發展中如影隨形的一員,是生態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疾病影響人的健康,環境是疾病發生的直接影響因素,人與疾病、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發展的方向和生態環境的走向。王紹芳、林景星、史世云等認為全球90%以上的高危病種發病率的逐年增長,與環境污染逐年嚴重有關。在人為的地質活動造成了砷、鉛、鎘等元素的遷移和富集,這些元素污染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并使人患癌,這是癌癥村致癌的主要原因。郭建強認為在進行地方病與環境地質關系分析時,病區的分布只作為環境區域的參考背景。莫哲、丁鋼強、樓曉明分析了影響甲狀腺疾病發生的環境因素,并得出結論:不同的環境因素與遺傳易感因素間有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決定著甲狀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李彬、初然梁等認為,任何疾病(除外傷)都是遺傳基因與環境交互的結果,生態環境影響人的健康長壽,通過對文登長壽之鄉地理環境因素的分析,得出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健康有密切關系,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的生命健康。胡雪琴、李燦東、崔蒙認為其研究地區的地質結構、地質構成和環境條件的變化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導致許多新老疾病的發生,如“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氟病”等,這些疾病均與生態狀況緊密相關。環境的優劣程度關乎人的身心健康,要建設“健康中國”,良好的生存環境就是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九大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2 莊子的環境觀
莊子從人與自然的整體觀出發,認為人與自然本為一體,應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莊子認為和諧為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達到的至美,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自然環境的美好。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決定了人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增長點,莊子的環境觀對現代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有重要的啟示。
2.1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整體觀
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思考了宇宙萬物和“我”的起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學說,“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得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結論(《莊子·齊物論》),莊子認為“我”與天地萬物都是一樣的,同歸于道,道是萬物的始終。天地萬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萬物中渺小的存在,萬物與自然是相通的,順應自然規律,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與自然共長存。莊子主張共存共榮,和諧相處。“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逍遙游》)意思是說自然萬物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即使是天地萬物中微不足道的塵埃,都是在天地中按照它原有的規律運行著,時刻被周圍的事物所影響,反之也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莊子認為保持自然的整體性,物我方能各得其所。
2.2 “知足知止”的生態觀
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提出“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的觀點,(《莊子·知北游》)表明圣哲之人,探究天地偉大的美德而通曉萬物生長的道理,至人順應自然無所作為,大圣不會妄加行動,因為道法自然的緣故。人從自然中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本身就具備著自然性,因此人類應當保持這種自然性,用自然的審美去欣賞大自然。“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逍遙游》)體現了莊子知足的人生智慧。莊子認為,在利益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物質無休止的掠奪和開采,人類對物質的過分追求,是對自然的褻瀆。如果人類不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不愛護環境,肆意地破環大自然,同樣的大自然也會償還給人類,環境的惡化必然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莊子呼吁人類淡泊名利,回歸自然本真,以平和之心對待自然,做到真正的“知足知止”。
2.3 “順乎自然”的自然觀
按照自然的客觀規律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尊重自然的前提條件。“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掌握天地萬物的規律,即了解和掌握了自然的規律,就是把握住了根本。萬物均衡,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能促成人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天樂。莊子主張順乎自然,天人合一,強調萬物間的平等。“普天下有形之物各有其功,各有其能,各有其才,各有其用,萬物一齊,孰短孰長。”(《莊子·秋水》)意思是說宇宙萬物沒有什么是完美的,但它們都有自身獨特的價值和不可替代性。即順乎自然,而后物我將各得其所。
3 莊子思想給當代人的啟示與建議
3.1 尊重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力跟生命力要求其必須遵從客觀規律,雖然人類有超越萬物的生命價值以及能動力,但是人卻不能成為自然的征服者。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不能將自己置身于自然界之外,成為凌駕于自然之上的王者,人要融于自然之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逢天時”,意思是說,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行事,但必須要遵從自然規律。莊子主張順乎自然,天人合一,強調萬物間的平等。順乎自然,而后物我將各得其所。馬克思曾說過:對自然界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從于人的需要(馬恩選集46卷.第二章)。恩格斯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在當今人類面臨全球的環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等眾多生態問題,人類必須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不斷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莊子的生態系統觀啟示后人,應當尊敬自然、敬畏自然,做到“順物”。“順物”不是完全的順從,而是尊重自然規律,順乎規律而活動。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正確的方式,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造福生態環境,還地球家園以寧靜、祥和之美。
3.2 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
環境影響人的健康,人類為達到健康的目的而做出促進環境改善的行為。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避免不了發生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首先,是加深人類對環境的認識。莊子“物我為一”的生態整體觀,強調了自然的整體性,人與自然休戚與共,啟示我們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與自然關系密切,自然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其次,是提升人的環境素養,即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自覺做出保護環境行為的迫切性。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全局為重,從全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價值觀。莊子的環境觀啟示我們要把自然納入到人的道德對象中去,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我們要不斷強化生態環境意識,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社會,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共生共榮的血肉關系。莊子的環境與健康觀啟示人們,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在注重形神的統一、關注自身健康的同時,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自然環境,對自然抱以敬畏之心,敬畏自然就是在敬畏生命。
3.3 親近自然的生活態度
人與自然和諧為美。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倡導人們親近自然,當人與天融為一體時,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心胸會變得豁達,就會發現自然的美,生命的美,五彩繽紛的美。莊子認為大自然是美的,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萬物應被看作是審美的對象而存在,這些物體是鮮活的且被賦予靈魂和情感的生命體。世間萬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要和諧共處,就必須做到相互尊重。自然之美貴在真,真即反應了客觀的自然世界,美則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莊子·知北游》)莊子指出自然界的生機勃勃有利于人類健康的發展,親近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形神統一。自然帶給人真、美的感受的同時,也能讓人從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暫時逃離,親近自然,遠離喧囂,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4 結語
莊子的自然哲學,教導人們在與他人、環境和諧相處時,保持對事物本性的尊重,對自然抱以敬畏之心,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前提下,去認識和改造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達到了和諧統一,則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身心健康,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得以平衡發展,人類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田豐,李旭明.環境史: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敘述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 王紹芳,林景星,史世云,張靜.生態環境地質病:陜西一癌癥村實例分析[J].環境保護,2001(5):42-43+46.
[4] 郭建強.地方病與地質環境關系研究的方法淺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8(6):58-60.
[5] 莫哲,丁鋼強,樓曉明.甲狀腺疾病發生的環境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浙江預防醫學,2010(12):24-26+31.
[6] 李彬,初然梁,劉永偉,等.生態環境與健康長壽老人相關性研究—文登100位健康長壽老人流行病學調查[J].疑難病雜志,2012(6):445-448.
[7] 胡雪琴,李燦東,崔蒙.生態環境與健康維護[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5):1-5.
[8] 莊周.莊子全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 宋言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意義及其路徑[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