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要]基于鄉村振興的背景,從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非物資資源視角分析了合作社理事長能力構成,包括知識型人力資本、閱歷型人力資本、激勵型人力資本以及內部社會資本、商業社會資本、政治社會資本、創新社會資本,并提出通過非物質資本提升理事長能力的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合作社;理事長;能力
[中圖分類號]F321.42[文獻標識碼]A
發展各類市場經濟體參與農村經濟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離不開經濟的發展、人才的支撐。作為一種新型的市場參與主體的農民合作社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意義。由于農村合作組織存在弱抗風險能力、產權模糊性、利益機制的不穩定等天然缺陷,擁有穩定和高效的經營團隊是其發展的關鍵因素。理事長作為合作社的帶頭人,其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合作社的經營。
1 理論背景
從能力角度看,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作為兩種重要的非物質資本被視為重要的構成要素。按照廣泛被認可的舒爾茨、貝克爾等人的觀點,歸納起來是指在人身上蘊含著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健康等可以帶來未來收益相關要素。合作社理事長群體是“鄉村能人”,具備一定的能力資本,對合作組織的創建、經營有一定的作用。他們身上具備了稀缺的企業家精神和能力,是鄉村社會中最不可缺少的生產力促進力量。因此也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
社會資本是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相提并論的資本。從社會學角度,人與人間具有的網絡關系以及可獲得的資源成為最初的定義。按照布迪厄(Bourdieu)等學者的觀點,是指包含在組織共有的網絡中的各種現實和潛在資源的總和,或是社會組織信任、規范和網絡等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的特征,社會資本具有結構性與關系性特性。由于中國的合作社大部分根植于以血緣、地緣、經濟、政治地位、知識文化水平為人際關系初始稟賦的中國鄉村環境中,社會的基本性質是一個“熟人社會”。社會資本亦嵌于鄉村社會的關系網絡中,包含著被動員或獲取的各種現實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鄉域范圍內的合作帶有“情和利”的色彩。社會網絡關系程度影響了對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行為。
這兩種非物質資本構成了重要的能力。一方面,人力資本提升社會資本。擁有較多人力資本的人有更強的意愿和能力去拓展關系網絡,從而進一步增加自身的社會資本;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反過來推動人力資本發展,促進組織人力資本的協同效果,從而實現更好的合作。
2 合作社理事長的能力結構
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構成了理事長能力的重要內容。其帶來的作用比物質資本更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對于理事長可持續管理和經營合作社產生巨大作用。
2.1 理事長人力資本的構成
按照人力資本生成的路徑來看,教育和培訓等形成和增加了人力資本數量,閱歷和經驗進一步優化和提升人力資本內容和結構,而動機強度影響了人力資本發揮的作用和強度,可以把人力資本類型分為知識型、閱歷型、激勵型三種。
人力資本生成的主要途徑是教育投資、培訓投資、實踐鍛煉和行為動機強化。教育是一個培養潛在生產力的過程,在職培訓對獲取實踐性的知識技能有幫助,是開發現實生產力的過程。因此受教育、培訓、自學水平體現了知識型人力資本水平。工作與生活的閱歷可以促進人力資本的形成,進而帶來收益。隨著年齡和工作年限不斷增長,帶來的能力提升構成閱歷型人力資本。激勵強度也影響人的行為方向和行為強度,進而影響到組織目標達成程度。個人的主觀努力動機也會通過影響理事長能力的發揮。不同強度的激勵取決于獲得物質和精神激勵數量。
2.2 理事長社會資本的構成
理事長所擁有的組織內部和外部社會關系,包括關系網絡、信任等能夠影響其獲得資源和能力的要素的集合構成其社會資本。從內外部角度劃分,社會資本可以分為內部社會資本和外部社會資本兩類。組織內部社會資本包括理事長與合作社內部成員間的信任、交往程度等內容。組織外部社會資本是理事長與外部相關人員或部門之間的關系狀況。具體構成如下:
2.2.1 內部社會資本由理事長與組織成員間的信任和交往程度決定。信任程度作為內部社會資本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減少交易費用,促進合作,提高組織效益和效率中發揮很大作用。人的交往和聯系程度,體現了獲得相關資源及渠道的充分和難易程度。人際關系在中國營商環境中非常重要,理事長內部社會關系主要用合作社成員對理事長的信任水平來綜合體現,具體包括普通社員、核心成員對理事長的信任與交往程度等方面。
2.2.2 商業社會資本是指理事長與商業環境中的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和交往關系,諸如與合作社相關的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采購商、龍頭農業企業、合作社、金融企業等。管理環境對組織的經營活動有巨大影響。農產品由于生產中的自然風險,市場易波動,價格不穩定,特別需要穩定的環境,合作組織對外部環境因素產生依賴。
2.2.3 政治社會資本主要是理事長與政府人員、部門及村干部的交往和關系情況。當前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的“三農”政策實施和落實的力度對其建立、生存、發展均有較大影響,政策信息越及時受到正向指導的力度就越強。政府部門對合作社的信任程度越高,對其政策扶持的可能性也越大。能否得到基層政府部門和干部的支持,對經營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
2.2.4 創新社會資本包括理事長掌握的與技術部門、傳媒等社會部門的交往關系程度。對合作社而言,由于其產品和服務具有農產品的普遍性、風險性等共性,生產經營技術對產品質量和產量有很大影響,而品牌形象對于產品的市場價值有影響。理事長擁有的與技術、傳媒等部門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技術和品牌形象的發展能力。
2.3 合作社理事長的能力構成維度
根據兩種資本的稟賦和構成數量,主要形成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雙低型、低社會資本和高人力資本型、高社會資本和低人力資本型、高人力資本和高社會資本型四個維度類型。
例如,以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很多具備了較高的教育水平,比較熱愛鄉村和農業,人力資本能力較高。但因農業經營涉足較短,鄉村人際關系商業關系掌握不夠,社會威望較低,社會資本能力較低。很多理事長是長期從事農業經營的農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資源和豐富的關系資源,在社員中有一定的威望。但由于受教育水平偏低,較少接受專門、系統的合作社相關業務培訓,在人力資本能力上不夠。對于不同類型的人員要加大能力提升力度向高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類型轉變。
3 提升理事長能力的對策
由于新型合作社在發展中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經營存在高風險性,急需大量的人才投身其中。合作社理事長隊伍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合作社的規范健全、長期可持續發展要求。可通過以下途徑和對策。
3.1 基于人力資本的能力提升對策
3.1.1 要樹立振興鄉村經濟,培訓為先的意識,提高理事長能力素質。傳統的學校教育側重于基礎性和理論性的知識,內容與農業經營的實際需求不匹配,而在農業經營活動后也長期中斷學習,無法滿足合作社經營所需的實踐性和提高性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加之欠缺合作組織管理的職業繼續教育,無法滿足素質能力提升的需求,這制約了農村人才培訓的效果。因此,從社會角度要重視合作社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把因地制宜培養理事長作為指導、扶持合作社發展的重要著眼點和措施,當成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促進“三農”事業的重要內容。
3.1.2 要完善合作社培訓教育的過程和手段。農村人才的培訓教育強調內容實用、手段靈活。根據農業不同的活動內容,按種植養殖、加工、運銷、服務業進行分類,對不同類別的理事長設計相應的知識技能方面的課程。可以通過對年齡、性別、學歷歸類,針對管理知識、網絡信息化、農業生產技術、產品安全和環保、合作社法規等不同課程需求,借助“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項目,依托當地農業類院校、職業學校、農技部門開展培訓。在方法和手段上,應當遵循成人學習的原理,結合理事長的工作屬性,因材施教,針對性地提高素質水平。
3.1.3 要加強學習激勵,促進理事長人力資本的自我提升。應倡導農村建設中的社會學習風氣,引導作為理事長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通過獎勵、表彰和示范,對能力優異、成績顯著和口碑良好的合作社理事長授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從而激發他們職業榮譽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3.1.4 要對外引入人才充實合作社理事長隊伍。未來的三農事業需要新型的職業農民,吸引各類具備新知識、新視野的農業產業的“新農人”是非常必要的。“新農人”群體往往具備較高的知識資本或社會資本,在經營合作社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政策上應為“農二代”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又可以結合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畢業見習、村官招考等活動,因地制宜吸引大學生到農業生產一線擔任合作社理事長助理,開展相關服務。
3.2 基于網絡關系的社會資本提升對策
合作社作為合作經濟組織,內部要有良好信任與合作的關系,外部要有一定的資金、人才、技術等條件支持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理事長社會資本能力的提升應當從內部成員的信任、外部的政府、商業、技術、傳媒部門的網絡關系的培養入手。具體對策包括:
3.2.1 完善合作社組織治理的規范化,提高社員的信任度。合作經濟組織存在的基礎是成員之間的信任關系,缺乏信任會導致內部矛盾,影響生存和發展。對理事長而言,社員對其信任程度決定其能力大小。對理事長越信任,則理事長更易于開展工作,促進合作社績效。社員對理事長的信任取決于理事長的身份地位、能力水平、道德等方面。一方面應當支持鄉村能人和精英在農村經濟活動中發揮自身作用;另一方面對加大宣傳,加強農村合作文化建設,引導合作社建立規范的制度,在運行制度上設計激勵約束機制,以規范化促進成員的信任。
3.2.2 引導理事長完善社會關系網絡,提高資源獲取能力。增進理事長與政府部門溝通,把握政策導向。有關部門應該加強涉農服務溝通,圍繞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尤其是在技術、金融、稅務、營銷等方面給予支持。專人負責給與理事長必要的溝通與指導;促進合作社民間組織的交流,鼓勵安排理事長座談會、沙龍、聯誼會、“社企”對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并邀請專家學者、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為合作社理事長開展講座、研討等活動,圍繞合作社的發展進行溝通探討,學習經驗和技巧,為理事長開拓眼界、增長認識,加強社會關系提供平臺。鼓勵理事長個人通過擔任各類農村協會等相關職務來提高社會資本。
3.2.3 增強技術和媒體聯系,提升科技和推廣能力。合作社的生產技術與農技部門緊密聯系,品牌打造離不開傳播媒介的支持。理事長要加強與這些組織的交往溝通,積極建立與技術部門、傳媒組織的良好社會關系,形成有利于合作社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的良好經營環境。通過與農科技術機構、行業協會等合作獲取技術服務。利用傳媒資源,及時報道合作社發展現狀和成果,宣傳產品品牌,拓展市場。
拓寬理事長對外交流渠道,參與合作社社團組織。各個理事長之間、合作社與企業之間、合作社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夠把分散的組織和資源串聯起來,提升理事長的商業網絡關系廣度和深度,例如成立合作社理事長協會、合作社協會等組織和聯盟類平臺。利用聯合組織的平臺資源,來獲取資訊、開拓思維、提高能力、拓展人際關系為合作社的發展獲得社會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黃祖輝,胡豹,黃莉莉.誰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農戶行為及決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 冀縣卿.企業家才能、治理結構與農地股份合作制制度創新—對江蘇淥洋湖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個案解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10):42-50.
[3] Putnam R.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J]. Frontier issues in economic thought,1997(3): 211-212.
[4] 呂晨鐘,龔福鵬.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供應鏈及其對績效的影響[J].經濟師.2012(11):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