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海 趙慧峰 高彥

[摘要]河北省是全國養牛養殖大省,但目前依然存在肉牛品種混雜、繁育場戶規模不合理、養殖效益低、處于肉牛產業鏈的劣勢地位等問題,因此為推進河北省肉牛養殖業健康發展,必須推進肉牛良種化研究,實現適度規模的肉牛繁育,實現肉牛繁育本地化,提升肉牛養殖在產業鏈中的地位。
[關鍵詞]肉牛養殖業;規模養殖;肉牛繁育
[中圖分類號]S823[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動物蛋白來源的肉及其制品更加青睞,特別對牛肉的需求明顯上升,牛肉需求量次于豬肉居第二位。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牛肉生產國,牛肉生產和消費市場大。河北省是全國養牛大省,深入分析河北省肉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探索推進河北省肉牛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之策。
1 河北省肉牛養殖業發展現狀
1.1 肉牛存欄量和出欄量
1.1.1 河北省存欄、出欄情況。自2008年以來,河北省肉牛年末存欄變化幅度不大。總體上看來,有一定程度的增長。2008年只有131.4萬頭,到2017年增長到196.38萬頭,增長了49.45%。而肉牛出欄量變化幅度更小,總體上是一種小幅下降趨勢。2008年出欄量為354.1萬頭,2017年僅為340.49萬頭,僅為2008年出欄量的96.16%。雖然河北省肉牛存欄量一直不高,但呈緩慢增長趨勢,始終占全國約2-3%的份額。2016年河北省肉牛存欄量僅為174.91萬頭,在全國排在了第16位。相對于存欄量,河北省的出欄量自2018年以來一直名列前茅,保持320~370萬頭的出欄量,始終排在全國第3~4位。
從河北省肉牛出欄量和年末出欄量的關系可以看出,河北省在肉牛養殖模式上是以購買架子牛育肥為主。全國平均肉牛出欄與年末存欄之比為0.69,而河北省肉牛出欄與年末存欄之比高達1.96。這與河北省本地養殖習慣、飼料秸稈資源豐富等多種因素有關。
1.1.2 河北各市存、出欄情況。河北省肉牛養殖區域分布總體上比較均衡,從2013~2017年的統計數據看,承德市、唐山市肉牛出欄量始終排在前兩位。石家莊和張家口緊隨其后。秦皇島市、邢臺市在地級市中始終排在最后兩位。
從2014~2016年河北省各地市肉牛存欄量統計數據看,承德市始終強勢排在第一位,2014年滄州排在第二位,但滄州市自2015年肉牛存欄量下滑嚴重。石家莊、唐山、衡水、邯鄲肉牛存欄量基本處于第2~6位。但與承德市肉牛存欄量差距較大。秦皇島市、邢臺市、保定市、張家口市、廊坊市存欄量相對都較低。
石家莊市、承德市、唐山市屬于河北省肉牛養殖強勢大市。數據同時也表明:石家莊市、唐山市肉牛養殖的重點在于購入架子牛育肥。
1.2 肉牛規模養殖情況
1.2.1 規模養殖總體情況。從2016年全國不同省份規模化養殖程度看,河北省肉牛養殖規模化程度處于全國中等偏下水平,散戶和規模化養殖場戶占比也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當。除了上海這一特殊區域沒有肉牛養殖和西藏全部為散養外,北京市和天津市的規模化養殖水平遠遠高于其他省市。河北省自2008年以來,經過震蕩調整和反復,總體上規模化程度略有下降,到2009年河北省肉牛規模化養殖場戶數占比達到7.58%,而2016年河北省肉牛規模化養殖場戶數降為6.32%。
1.2.2 各市肉牛規模養殖狀況。2017年規模養殖(出欄10頭以上)出欄數占比為53.87%。而河北省各市規模養殖狀況差異較大。而廊坊市規模養殖出欄數占比高達92.99%,表明廊坊市散養非常少,基本達到規模養殖。衡水市緊隨其后,規模養殖出欄數占比也高達72.39%。排在第三位的是辛集市,規模養殖出欄數占比為70.87%。規模養殖出欄數占比最低的是張家口市,規模養殖出欄數占比只有17.07%。可見張家口市肉牛養殖基本上以散養為主,而且一家一戶養幾頭肉牛比較普遍。廊坊市肉牛規模養殖中大規模所占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市,年出欄100頭的占比達66.77%,年出欄500頭的占比達51.00%,年出欄1000頭的占比達32.15%。其他市與之相比相去甚遠。
1.3 肉牛養殖單產及成本收益分析
1.3.1 肉牛養殖單產分析。就肉牛單產來看,河北省和黑龍江省的單產水平一直處于前兩位,自2015年以來,河北省更是超越黑龍江省,躍升至第一位,大于出欄大省河南,并且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表明河北省有著養殖傳統和豐富的養殖經驗,近些年來,更是不斷提升架子牛育肥水平,使單產水平不斷突破。但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河北省更注重架子牛育肥,而忽視了種牛飼養和良種繁育等基礎工作。
1.3.2 肉牛養殖成本收益分析。從2016年河北省及主要省份看,河北省肉牛養殖的成本收益水平不高,河北省成本利潤率為24.15%,全國平均的成本收益率為28.03%,比全國平均水平略低。與先進省份差距較大。河南高達47.63%,陜西和寧夏也有39.59%和38.62%。而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河北省肉牛養殖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產出,低收益的路子。2016年河北省肉牛養殖總成本為每頭牛10191.94元,比全國平均8429.34元,高出20.91%,而河北肉牛養殖產值為每頭牛12653.03元,只比全國平均水平每頭牛10792.39元高出17.24%。而與先進省份差距跟大。在成本支出中,仔畜費支出占比較大,明顯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從而導致總成本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肉牛養殖仍然具有較大的利潤提升空間。
從河北省近些年成本收益統計數據看,自2008年以來,肉牛養殖總成本不斷攀升,由2008年的5851.78元一直上升到2016年的10191.94元,而產值也由2008年的6835.76元上升到2016年的12653.03元。主要原因為牛肉價格上升導致肉牛價格上升,以及養殖投入要素價格上升。而肉牛養殖產值和成本結構卻發生了一些變化。與不斷攀升的肉牛主產品產值截然相反的是副產品產值不斷縮減,2008年為90.77元,而2016年只有32.72元。人工成本占比不斷提高,這與勞動力成本提高有關。精飼料費占比稍有下降,這與精飼料合理使用和節約相關。成本和產值共同作用的結果顯示,自2008年以來成本收益率,除了2012、2013兩年由于牛肉價格高導致收益率偏高外,其他年份在震蕩中小幅上升。
2 河北省肉牛養殖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肉牛品種混雜
由于超過50%牛源來源于外省,規模育肥場肉牛品種混雜,以雜交牛為主。在以母牛繁育為主的邊遠山區,以當地黃牛為主,黃牛生長速度慢、品相不佳,市場價格和經濟效益遠遠趕不上優良品種。我省肉牛生產中,長期存在外來品種使用混亂、肉牛血統混雜、雜交代數過高引起高代雜種生產性能下降、多元雜交雜種優勢不明顯等一系列問題。
2.2 肉牛繁育場(戶)規模不合理
肉牛繁殖和育肥應具有不同適度肉牛飼養規模原則,肉牛繁殖應采取相對小的適度規模,即散戶繁育較好。而肉牛育肥則相反,一般應該較大規模飼養。但河北省肉牛繁殖和育肥與養殖規模恰恰不協調。河北省肉牛繁殖場戶規模偏大、肉牛育肥規模偏小。雖然河北省肉牛發展重點在育肥,但依然存在肉牛繁殖規模過大問題。2016年河北省肉牛規模化養殖場戶數降為6.32%,肉牛養殖規模化程度處于全國中等偏下水平。
2.3 肉牛養殖效益低
就肉牛養殖成本收益看,在成本支出中,仔畜費支出占比較大,明顯高出全國平均和其他省份,從而導致總成本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肉牛養殖仍然具有較大利潤提升空間。
2.4 養殖處于肉牛產業鏈的劣勢地位
肉牛與奶牛產業不同之處在于分散飼養、集中育肥、集中屠宰,有一部分屠宰廠的牛肉銷售由經紀人把持、分走了銷售階段30%~50%的利潤。肉牛產業一二三產業之間處于斷裂狀態,產業鏈聯接機制松散,而肉牛養殖業處于肉牛產業鏈條中的薄弱環節。
3 促進河北省肉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對策
3.1 深入進行肉牛良種化研究
今后將強化種牛生產性能測定工作的實施,加大雜交改良推廣應用范圍和力度,加快向基層牧民的推廣力度并擴大應用范圍,依托河北省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平臺,細化、深化凍精推廣范圍和區域性主推品種。制定選育計劃,開展不同肉牛品種雜交組合篩選試驗,以期盡快篩選出適合不同市場需求的雜交肉牛組合,提高肉牛生產經濟效益,全面示范優質肉牛的生產效果和效益,促進肉牛養殖提質增效。
3.2 實現適度規模的肉牛繁育
肉牛繁育應采用不同發展思路:肉牛繁殖采取適度小規模,尤其適合有條件的農村地區一家一戶飼養,如張家口、承德農村地區,土地、草場、秸稈資源豐富,通過“合作社+養殖戶”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肉牛繁殖。也可以利用“小母牛項目”的方式,結合農村扶貧,解決養殖戶的資金不足問題。但這兩種方式必須保證對農戶養殖的進行技術支撐和技術跟進,化解疫病風險。肉牛育肥要適度大規模化,在滿足環境、環保、疫病防治等基本條件下,提高肉牛養殖規模。尤其對河北省規模化較低的市,農業部門應該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提升肉牛養殖規模水平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標準化規模養殖是肉牛產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應繼續擴大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實施范圍,進一步支持適度肉牛規模養殖場的升級和改造,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新形勢下,落實新的環保理念,處理好生產發展和環境的關系,加快糞便收集環節工藝研究,提高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基礎設施設備配備率,鼓勵企業完善糞便污水綜合處理利用技術,發展差異化生態工程處理模式。
3.3 推進肉牛繁育本地化,降低肉牛養殖成本
由于在成本支出中,仔畜費支出占比較大,明顯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從而導致總成本上升。而河北省肉牛養殖的基本省情是育肥強于繁育,用于育肥的架子牛不得不從內蒙、東北大量外購,一方面長途運輸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這可能會導致長途運輸帶來的牛應激反應和流行病的跨區域傳播,最終造成不必要的死亡損失和疫病防治成本上升。因此,必須強化肉牛繁育本地化,不斷提升肉牛繁育水平,從而降低肉牛育肥成本。
3.4 提升肉牛養殖在產業鏈中的地位
針對肉牛產業一二三產業鏈條斷裂的問題,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工作,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的新途徑,推動肉牛養殖業提質增效。擴大肉牛交易市場的范圍和深度,加強肉牛交易市場透明度建設,逐步提升肉牛養殖業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使肉牛養殖更多分享產業鏈中利潤份額。
[參考文獻]
[1] 孫彥琴,等,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對策[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8(4):64-67.
[2] 曹兵海.2017年肉牛產業發展情況、未來發展趨勢及建議[J].中國畜牧雜志,2018(3):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