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靈
[摘要]在扶貧新時期背景下,“扶貧”是遠遠不夠的,要達到“扶真貧,真扶貧”的目標,“精準扶貧”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旅游發展在實踐中表明,對消除貧困區域作用最大的是鄉村旅游,它不僅帶動了鄉村的建設,同時也提升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鄉村旅游扶貧精準性問題也在逐年顯現,因此,對“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研究也值得深思。基于農旅融合的視角,以達州市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及具體對策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對改善該庫區及移民安置區移民系列民生問題拋磚引玉。
[關鍵詞]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農旅融合;達州大竹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1 緒論
本論文依托于四川辰垚景觀設計有限公司所承擔的《大竹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十三五”規劃》編制項目。自參與編制該規劃以來,筆者就十分關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問題,對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可行性以及具體實踐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編制該規劃的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為論文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研究意義
如今,正值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的規劃階段,筆者期望通過對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實施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可行性的研究,能夠針對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幫助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廣大移民脫貧致富為核心的鄉村旅游扶貧策略,同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2研究對象與方法
1.2.1研究對象。本論文將研究對象確定為達州市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該區域的移民生活水平低下,是國家扶貧政策傾斜的重點對象,對其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進行研究則具有足夠的權威性。再則,該區域在農業開發上具有十足的后發優勢,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扶貧十分符合其地方特色,對其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進行研究則具有典型性,類似區域可作為借鑒。
1.2.2研究方法。鑒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本論文采用了多元復合的研究方法,如文獻歸納法、規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由于旅游扶貧涵蓋社會方方面面,全文更是以規范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主線,以嚴謹的邏輯推理就“在該區域能夠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在該區域怎樣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等問題進行探討。
2 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鄉村旅游
精準扶貧SWOT分析
2.1優勢
達州市大竹縣位于四川東部,達州南部,早已形成“半小時達州、1小時重慶、3小時成都”的通達格局,區位優勢明顯。其次,大竹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整體氣候立體差異明顯。再則,大竹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稻谷、玉米、油菜、蠶桑、茶葉、苧麻等,農產品資源豐富,為農旅結合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2.2劣勢
雖然大竹縣交通便捷,物產豐富,區位以及資源優勢明顯,但該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農旅結合的支柱產業并不發達。從農旅融合的視角來看,該區域的旅游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庫區及移民安置區群眾的意識里,旅游只與當地景區的關聯度較高,對開發鄉村旅游還未形成格局,自發性的鄉村旅游接待也不多見。
2.3機會
早在2006年,國家就出臺了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對新時期水庫移民的扶持范圍、扶持標準、扶持期限、扶持辦法等作出了重大調整,其扶持范圍之廣、力度之大、時間之長前所未有。再加上大竹縣“十三五”發展的總體目標:“在已經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打造中國西部重要綜合交通次級樞紐,做強創新孵化、開放合作、脫貧攻堅三大支撐...川渝鄂陜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其中,將建成川渝鄂陜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作為主要任務,可見該區域移民群眾能夠享受國家雙政策的巨大福利,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
2.4威脅
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主要由烏木灘水庫、同心橋水庫、龍潭水庫三座大中型水利工程,然而建設時間均在上個世紀,年代久遠。由于庫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資源貧乏和水利工程投入不足等,工程建設期和建設后沒有太多的資金對庫區塌岸、滑坡和浸沒區采取治理措施。因此,庫區形成后至今庫岸滑坡和浸沒現象十分嚴重,庫區群眾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庫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劣,對交通設施存在破壞的可能。
3 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鄉村旅游
精準扶貧構想
結合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SWOT分析,筆者認為要想在此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需要將重心傾斜在美麗家園建設、生產開發這個兩方面。
3.1美麗家園建設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構想
3.1.1 基礎設施鞏固,共建完備旅游配套設施。完備的基礎設施是提升移民生活質量的硬性條件,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旅游乃至旅游扶貧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開展鄉村旅游,最重要的便是通達性。目前庫區及移民安置區仍存在斷頭路等交通不便的情況,通過加快道路交通建設和斷頭路改造,來進一步提升旅游道路的通達深度以及通暢水平。借助政府部門支持,增強道路的使用功能,使具備相應條件的鄉鎮優先布局公共交通體系,既能解決移民出行的難題,還能優化貧困鄉村道路網,最終增強鄉村旅游“行”的服務能力。
3.1.2 人居環境改善,共筑良好鄉村旅游環境。在保護舊村落地方性、文化性的基礎上,全面實施危房改造、建筑內外風貌整治、改水、改廁、改廚等一系列功能性整治,部分農房可提升為農家樂或民宿。與此同時,新村人居環境的營造要汲取舊村落的經驗教訓,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科學選址,合理布局,落實農村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的綠化及美化工程,突出“田園”特色,切實為鄉村旅游做好奠基性準備。如此,不僅切實改善了庫區及移民安置區人居環境,滿足游客“吃”“住”兩方面的需求,直接增加庫區及安置區移民的收入。
3.2生產開發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構想
充分整合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內現有的旅游資源,通過升級農業并連片發展鄉村旅游,增加鄉村旅游新型景觀資源。以大竹民俗文化為核心,集中體現大竹自然生態風光、田園景觀、氣候條件的優勢。同時大力配合全省實施“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發展以油菜花、果花果樹、大竹特色蔬果等優勢農產品作為媒介的鄉村旅游觀光休閑農業,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無縫對接,實現游、購、娛移民全方位增收,達到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預期目標。
3.2.1 打造農業大地景觀,實現旅游觀光增收。在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同時,按照“多園一業、塊狀覆蓋”的建設模式,結合實際地勢,打造農業大地景觀,讓“一田兩用”。在不妨礙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進行景觀布局,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與此同時,可結合大竹民俗文化,對景觀做文化性塑造,并通過景觀季節性的變化,做到全年皆有景。隨后整合農業旅游景觀大道,拉攏自駕游市場。
3.2.2 打造農業嘉年華,實現旅游體驗增收。鄉村旅游要實現精準扶貧,觀光型的旅游產品增收的幅度遠不及“感同身受”體驗型旅游產品,不僅要提升旅游吸引力,刺激游客前來,還要讓游客能夠留下來。打造庫區及移民安置區趣味農業嘉年華,積極培育農耕體驗、農作游樂旅游市場,可采用美國66大道的做法,提升休閑農業旅游的回頭率,實現多次增收。
3.2.3 打造農產品集散區,實現旅游購物增收。在大規模種植大竹當地特色農作物的基礎上,如打造香椿、苧麻、高山蔬菜、白茶產業示范園區等,延長這類農產品的加工鏈,加大精加工程度,方便游客攜帶。在產品營銷方面,更要十足把握旅游消費者心理,除此之外,應考慮現代旅游者對生活品質的注重、對鮮活有機農產品的青睞,由此,加強庫區及移民安置區的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進建設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滿足中高端消費者的需求。
4 結語
通過對旅游扶貧政策、移民扶貧政策背景的分析,針對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區位、資源現狀的描述,對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實施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由于突出的區位條件優勢以及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就農旅結合的視角來看,該區域初步具備開展鄉村旅游的條件,但要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還需要有更深層次的指標測評。筆者就編制《大竹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十三五”規劃》收集的材料提出開發構想,由于覆蓋面較廣,導致細化程度不高,還需進一步探討。總體來說,達州市大竹縣大中型水庫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就農旅融合的視角下,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具有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鄧小海.旅游精準扶貧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2] 李會琴,侯林春,楊樹旺,等.國外旅游扶貧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15(01):26-32.
[3] 曾本祥.中國旅游扶貧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06(02):89-94.
[4] 張麗文.林芝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探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5] 姬丹.鄉村旅游·扶貧致富·政府行為[D].貴陽:貴州大學,2007.
[6] 洪京.鄉村地區旅游扶貧中貧困人口受益機制的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7] 豐志美.旅游扶貧的理論研究以及在四川應用的實證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8.
[8] 楊穎.旅游扶貧的機會成本[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3.
[9] 趙榮.農村貧困地區旅游扶貧效益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10] 陳瑤.達州市通川區北部山區社區參與旅游扶貧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